甘肃日报
2020年10月23日
第11版:百花

英雄依然年轻

段金泉

这是一个金秋的黎明,城市似乎还沉浸在温馨的梦里。临窗而立,眺望远天的朝霞,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走进那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烈士纪念日前夕,因为宣传工作需要,我重温、整理了一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英烈们的故事。那些泛黄的纸页、激扬的文字,仿佛将我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此刻,我与这些远去的英雄们一起,沐浴血与火的洗礼。在一次次的灵魂撞击中,我被那些英雄的故事感动着、鼓舞着,平静的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邱少云烈士是全军十位挂像英模之一,也是我最熟悉的英雄人物。上世纪70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描写他烈火烧身、坚守战场纪律的感人事迹。从此,崇尚英雄的种子在我的心灵生根、发芽。没想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从军区机关赴河西走廊英雄生前所在部队任连队指导员,成为英雄行列里的一名新成员。在接受光荣传统教育时,我和战友们一起来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了解他从一名被抓壮丁的国民党士兵,成长为优秀解放军战士的转变历程,吟读英雄在赴朝作战前写给家人的亲笔信,目睹英雄在战场上用过的一些遗物,内心充满了无限敬意。其间,有一个插曲令我难忘。那年夏天,我有幸与来部队采风的作家魏巍先生相遇,听他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官兵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讲述他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前前后后。面对面地交流,加深了我对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的理解,以及对那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感情认同。

战争是残酷的,走进战场就意味着牺牲。军人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是父母眼里长不大的孩子,也是妻子日夜思念、希望平安的丈夫,也是孩子心里期盼回家的父亲。可是,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会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舍弃个人利益而在所不辞?

这是精神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道时,用诗意的语言说,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种“气”,正是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是无数先烈在战火硝烟中锤炼出来的不畏强敌、敢于刺刀见红的血性,它是革命军人战无不胜的精神利器。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宁的和平时期。

枕戈待旦,铁马冰河,是军人的职责使命所系。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保存着邱少云烈士牺牲前紧握的那支钢枪,枪托已被烈火焚烧成炭黑色。原志愿军44师师长向守志将军回忆,391高地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前哨阵地,当时上级并没有给他们攻占391高地的任务。他们捕捉到战机,临机决定打这个潜伏战。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配属该师的29师87团3营。邱少云所在的爆破班尖刀组,奉命潜伏在离敌人工事仅有60米的一片开阔地带。当天下午,敌人的一颗燃烧弹落到了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他的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以在泥水里将火扑灭。为了不暴露目标,邱少云严守战场纪律,纹丝不动,最后英勇牺牲,献出了26岁的生命。英雄远行,但他“严守纪律、顾全整体、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永远熔铸在391高地,融入每一个军人的血脉,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硝烟散去,精神永存。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中朝边界的鸭绿江水波光粼粼,我跟随某边防连官兵一起乘坐巡逻艇,沿江而行。明媚的阳光下,放眼对岸,那片曾被战火烧红的土地,现在呈现的是一片祥和与宁静。在那舒缓山坡上的庄稼地里,是即将成熟的高粱和玉米,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田间劳作。平静的江边,有卧地休眠的黄牛,有玩耍戏水的儿童。沿岸的蜿蜒小路上,有骑着自行车前行的青年。蓝天绿野,多么醉人的一幅乡村美景。晚上,站在江边,徐徐清风吹过,对岸的村庄灯火点点,身边的城市霓虹闪烁。此刻,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的繁荣,友邻的和平,不正是先烈们为之奋斗、献身的价值所在吗?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灵化作山脉,他们的鲜血融入大地,凝结成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踏着他们的足迹,在风雪高原,在大漠戈壁,在茫茫海疆,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和平年代的壮美诗篇。

一位诗人说过,时代需要英雄,如同大地需要拔地而起的群峰。英雄模范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他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英雄之树常青,英雄情结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底。

江山如此多娇。英雄并未远去,他们依然年轻。(图为志愿军某部渡过汉江后围歼残敌。新华社发)

2020-10-23 1 1 甘肃日报 c217034.html 1 英雄依然年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