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玮
前几日观摩聚焦脱贫攻坚题材的现代秦腔《村上春秋》,一进剧场,看见大幕上赫然写着“谨以此剧献给在‘脱贫攻坚’中驻村的第一书记们”,心中顿感亲切,因为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村上春秋》刻画了一个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实践者——第一书记万芬芳,她身上浓缩了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攻坚克难、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帮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深入基层给时代画像
剧作者深入到基层,沉潜到农村,真正去感知而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剧中讲述了第一书记万芬芳带领驻村帮扶队规划筹措,为建产业基地深入农户家动员迁坟,却被村痞牛福刁难让她披麻戴孝;为解救梁奶奶与牛福针锋相对;暴洪中为救身处险地的牛福不慎被落石砸中受伤的故事。既有对扶贫一线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真实呈现,又不乏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升华,其中的时代精神是当下千百万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进程的生动写照。
第一幕“筹措”一开场,驻村第一书记万芬芳的扮演者袁丫丫,穿着衬衫戴着草帽,胸前佩戴党徽在山岭间意气风发地唱出:“迎朝阳踏黄土跨涧越岭,施良策来选址勘察地形。远望见麦积景宛如仙境,蕴藏着古文化中外闻名。为乡亲日子好绘制美景,助脱贫细甄别精准笃行。”我眼前一亮,顿时觉得这个主角人物立起来了。想到我当时就是以这样的心情,站在山顶一腔热血,发了“目有山川,胸有丘壑”的朋友圈。这部剧反映当下,观众与舞台上的故事没有距离感,因而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为苛刻。该剧中袁丫丫的表演,从人物出发,以生活为参照,在现实到艺术的转换过程中,保留了原型人物的朴实、果敢,塑造了舞台上本真、自然的驻村第一书记的人物形象。
天水市麦积区剧团的演员们,他们在剧中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在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中逐步完成的,这种长期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揣摩,使得他们从形象塑造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农民本色,在细节上表现了人物的完整性,如剧中牛福、梁满子、梁奶奶等角色。尤为突出的是第三幕“谋财”中表演的处理,从戏曲行当丑角的特点出发去编排舞蹈和动作技巧、场面调度、环境渲染,使戏剧的夸张谐趣得到极大的彰显,是非常有“戏”且有观赏性的一场戏。
创新守本为时代铸魂
在创新的同时,该剧在唱腔设计上做到了守本。秦腔的审美特征是以被称为“秦腔的灵魂”的悲怆凄婉的苦音腔为主,万芬芳的扮演者袁丫丫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和基层演出经验。在第二幕“劝迁”中,万芬芳为建“百亩台”产业基地动员牛福迁坟,牛福刁难万芬芳要为他的祖辈披麻戴孝、三拜九叩、嚎啕痛哭,才能迁坟。这一段袁丫丫的唱腔设计充分运用秦腔独特的苦音腔来外化人物的内心,将万芬芳艰辛、曲折、痛苦、悲怆、坚定的情绪如泣如诉、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催人泪下。
编剧朱晨霞创作这部作品,源自她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长期从事戏剧工作的经历和矢志不渝对戏剧的热爱。这部剧以真实人物做依据,以鲜活的事件为素材。有“写谁,为谁写,怎样写”的清醒创作理念。一部优秀的剧目,并非一蹴而就,朱晨霞在近3年的时间里深入基层,沉潜农村,体验、搜集、认知、思考,收获了很多真实的扶贫素材。美中不足的是,深刻的感悟也使她在创作中想要呈现的内容太多:要建日光大棚千亩果园,建净菜车间、苹果冷库和大型猪场,最后又经历暴洪灾害抗洪救灾等。事件多,进而冲突多,反而弱化了戏剧主要的冲突点和高潮,在解决矛盾的时候,给人心余力绌之感。
杨君导演的二度创作,质朴鲜活,做到了在遵循戏曲规律之上的情感表达,成功地用秦腔特有的剧种手段表现,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戏曲化的展示。音乐设计方面,在秦腔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使秦腔少了些粗犷豪放,又不失秦腔激昂、幽远的意境,在曲调情感释放中,给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序幕开场前的男声清唱,如同一个旁观者,娓娓叙说:“山沟沟月亮树尖尖挂,村里头来了个城里娃。非亲非故为了个啥?在牛嘴梁上安下家。”
戏剧当与时代同步
一部好的反映现实生活和讴歌时代英雄的戏剧作品,一定要思考能不能做到“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相信这部剧经过精雕细琢和反复打磨,会成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剧目,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完成“培根铸魂”“画像、立传、明德”的历史职责。
《村上春秋》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完整的形式呈现在舞台,除了主创团队的努力,还得益于主管部门和牵头单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体现了甘肃戏剧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