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杜雪琴 沈丽莉
“不来即享”让“最多跑一次”变成“一次都不跑”,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然而,伴随着“不来即享”机制的推广,防范“不见面”审批带来的风险变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为了防范风险,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不来即享”制度保障,强化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筑牢优惠政策安全“防火墙”。
放而不乱,管而有序
如何确保“不来即享”规范运转可持续?我省在简化惠企政策申请和审批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申报政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确保放而不乱、管而有序。
政策兑现后,各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留存信息、资料的核查,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能力,坚决打击“骗优惠”行为。
针对“不来即享”推开后面临的税收管理风险,省税务局建立了动态“信用+风险”新型管理机制,推行“大数据应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税收执法风险监控、纳税人信用评价”和“双随机、一公开”稽查方式的“4+1”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我们持续服务中心工作,统筹整合省、市、县局三级资源,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制度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有序推进全省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工作。”国家税务总局甘肃省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局长岳应恩说。
据岳应恩介绍,税务部门依托税收申报、稽查等大数据分析,识别企业风险,形成“无风险不扰、中低风险提醒、高风险重点监管”的差异化管理方式,对风险高的企业,取消其税收优惠“不来即享”待遇,对故意骗取税收优惠的企业,及时追缴减免的税款,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