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第11版:读书

【导读】读书要细嚼慢咽

郭齐勇

我的读书生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青年时代下乡当知青,进工厂当工人,那十多年可谓“乱”读书,什么书都爱读。煤油灯下,读书累了,倒头就睡,次日早晨出工,同伴笑指我的两个鼻孔都是黑的。

我31岁才上了大学,更是泡在图书馆里,自由读书。低年级恶补名著小说,也赶过时髦,抢读维纳的《控制论》等书,读得很杂,涉猎面较广。到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阶段,我才埋首于理论与历史著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专业训练,有步骤地读点文史哲的基础书,在中、西经典和马克思的著作方面下过苦工夫,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写了一些心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年来,我的旅行也围绕读书展开,如到波士顿与史华慈交谈,到巴黎见过谢和耐,观赏巴黎圣母院,到特里尔参观马克思旧居,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看歌德的老宅子,到英伦寻访莎翁故园,到台北钱穆的素书楼品茶,到宁波天一阁做演讲。

读书为用而读,也为无用而读。有用与无用相互转化,无用可能是大用。我的读书,一多半是实用,即围绕专业,围绕教书和指导学生而读,然而我仍喜欢多读,不计功利地读书。太实用,人会变得偏枯无趣。为修身养性,我现在常读《庄子》,也读读朱子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等。

读专业书要细、要慢,提倡“比慢”精神。有的专业书,号称难读。如《礼记·曾子问》,真不好读,每一段每一句,都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不叫读书,叫啃书,啃进去了,就有了看家的本领。我们的专业训练,就是在诸经诸子中找一点经典,让学生一字一句一段地细读,连同注疏,读通了,读懂了,再谈思想。

我还主张择取精品细读,整本地读,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下去。黄季刚反对“杀书头”,翻看个开头,浮光掠影,东翻西看,似乎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收益。

快节奏的网络时代给我们极大的方便,但读书的人似乎少了,写书的人多了,专家与业余爱好者,创作者与读者、观众的界限没有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失落了。在这一背景下,人文精神被碎片化、贫弱化了。这是我们要特别强调读书的原因。

2020-10-15 1 1 甘肃日报 c215491.html 1 【导读】读书要细嚼慢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