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9月6日,记者路过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时看到有趣的一幕,一块红笋地边,两家菜商为了收购蔬菜“竞价”。
“一万三千五!”
“一万四千五!”另一家菜商不甘示弱。
“见过压价的,没见过抬价的,这在过去不敢想象。”打柴沟镇打柴沟村菜农赵玉翔种了十多年菜,喜称今年的收入“攒劲得很”。
沿着312国道向前走,记者在天祝富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大型货车挤满了市场,南来北往的客商行色匆匆,他们要第一时间将这里优质的高原夏菜运出去,卖个好价钱。公司负责人韩珏告诉记者,今年天祝大田露地蔬菜无论种啥,亩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荚豆价格最高的时候一斤甚至突破10元钱。“蒜苗、长寿豆、红笋……亩产都过万元。”
大田作物亩产过万元,这在过去可不多见。
分析原因,韩珏表示,南方受到水灾一定程度影响了供求关系,但从深层次讲,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关系。韩珏在天祝经营蔬菜产业已经有18个年头,过去打柴沟镇蔬菜种植以荷兰豆为主,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现在已经发展成五大类48个品种,有效回应市场需求和供给。”
韩珏说,天祝的高原夏菜在6月中下旬到9月下旬按品种和不同海拔陆续上市,病虫害轻微,土壤、水源、大气基本洁净,填补了南方蔬菜市场空白,为保持价格稳定提供了保障。
貌似偶然的价格波动,背后还有天祝县持之以恒抓产业结出的“硕果”。打柴沟镇党委书记马建斌举例说,打柴沟作为全县高原夏菜的主阵地,已经建成100吨以上高原夏菜冷藏保鲜库企业和合作社6家,高原夏菜冷藏保鲜库总容积达到51952立方米,切实解决了农户蔬菜销售问题,彻底改变了以往小打小闹、即产即销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也为蔬菜价格保驾护航。”
马建斌说,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支撑。“今年安家河村种植蔬菜收入超过10万元的22户,超过5万元的60多户。全镇种植高原夏菜面积达4.2万亩,预计产值超过4亿元。”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见到了打柴沟镇打柴沟村的沈霞,她今年流转了30亩地种蔬菜,几天前她将8亩红笋以每亩9000元的价格出售,却正在地头懊恼。“卖低了,再等几天一亩1万元,纵使如此,今年光种红笋收入超过20万元没问题。”
“明年继续努力。”说这话时,她的脸上充满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