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和政,古称宁河,“东依赤壁,西障太峙,北枕安远,南限松岩”,素有陇上绿色明珠、古动物化石之乡、中国“花儿”之乡、西北泉城等美誉。
和政,又是一个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高海拔山区于一体的特殊贫困县。这里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被纳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政县以扶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下足绣花功夫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3年底至2019年底,和政县累计脱贫1.13万户5.78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444户194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5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退出,今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合作社带动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和政县下大力气发展六大支柱产业,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就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对接体系、风险防范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扶贫新路。
和政县三合镇尕新庄村地处二阴山区,气候冷凉湿润,是啤特果梨的适生区。为加快啤特果产业发展步伐,2011年,和政县辉林啤特果专业合作社在尕新庄村成立。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各类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辉林啤特果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共经营啤特果树1500多亩,建成冷藏库8座,可储藏啤特果850多吨,年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
“我们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经营模式,统一标准、集中销售,这几年,啤特果销量连年上涨。”辉林合作社负责人曹辉介绍说,周边300多户农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实现增收,大伙参与入股的积极性很高。
在和政县,和辉林合作社一样的“农”字牌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57个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这些合作社的成功创办,不仅带富了一方群众,还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和政县扶贫办主任王奇认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方面发挥作用,还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力助推脱贫攻坚总体进程。
资金扶持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激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2018年起,和政县开始实施“1+3+5”产业扶持工程,为全县畜牧养殖、中药材、油菜、啤特果、劳务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奇介绍说,“1+3+5”产业扶持工程,是针对每户至少有1名稳定务工人员(年稳定连续务工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年存栏牛3头(或猪30口、羊30只、鸡300只)以上,种植中药材(或啤特果、油菜、玉米等)5亩以上的农户进行资金扶持。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有多年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过去几年里,村里的中药材产业没能发展壮大。
“1+3+5”产业扶持工程实施后,狼土泉村的中药材种植户坚定了发展信心,提高了种植热情,大伙不断在种植技术及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使全村走上一条依靠中药材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石虎一家曾是狼土泉村的贫困户。通过几年努力,石虎不仅凭借发展中药材产业顺利脱贫,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药材种植能手。2018年,领到县上发放的5000元产业补助资金后,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争取让全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1+3+5”产业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和政县已累计投入3.22亿元,实现了2014年以来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扶持资金全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户均受益资金达3万元左右,增强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
脱贫成效全面提升
自2014年起,和政县与厦门市集美区聚焦组织保障、人才支援、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重点任务,全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目前,集美区援建和政县扶贫车间达20家,吸纳1016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44名。
吉美包袋扶贫工厂是集美区在和政县援建的扶贫工厂,也是临夏州首家东部民企在西部购地建厂企业。扶贫车间转型为扶贫工厂,进一步发挥出“小车间撬动大扶贫”带贫效应。
杨慧霞是和政县城关镇麻藏村的贫困户。过去,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紧巴,她也没想过出门打工增加收入。“老人孩子身边离不开人,离开家出去挣钱很不现实。”杨慧霞无奈地解释说。
2018年底,看到吉美包袋扶贫工厂发布的招聘信息后,杨慧霞毫不犹豫前去应聘。
“工厂离家仅10分钟路程,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每月还能领到2500元左右的工资,真是太适合我了。”杨慧霞觉得,在工厂上班的日子里,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
看着扶贫工厂里妇女们的变化,王奇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工厂解决了大批无法外出务工群众的就业难题,特别是对农村妇女而言,让她们找到了人生方向,实现了人生价值。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日渐深入,和政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富民产业发展壮大,教育、卫生及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全县脱贫步伐和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