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8月14日
第01版: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告别旧窑洞 迈上致富路

​——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 东 叶 海 朱宇鲲 李满福 施秀萍

泾川县属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4个特困片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泾川县贫困山区的农民能拥有几口窑洞居住,便是一件幸福的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风雨,窑洞坍塌,山大沟深,三马子都开不到家门口,肩挑人扛,农民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脱贫无门,致富无路。

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绝不能丢下山里的农民。必须痛下决心,搬出大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泾川县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一个个移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如幸福的花儿一样悄然绽放。7400多名贫困山区群众告别旧窑洞,搬进了亮堂的小康屋。

搬出旧窑洞的群众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肉牛养殖、果品、劳务、旅游等特色产业。路通了,水通了,电来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筑起新家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培育后续产业 实现“稳得住”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泾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最上心的问题。

为此,全县持续加大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培育,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玉都镇西王、刘李河、星火、贾洼四个村曾是北部干旱山塬区出了名的贫困村。2018年,四个村子整村搬到了新建的“移民新村”。

紧接着,玉都镇紧盯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后续增收产业培育,依托易地搬迁巩固提升项目,在玉都镇玉都村什字组流转土地128亩,修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种植西甜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打破了大棚蔬菜只能在川区种植的传统观念。

刘李河村的刘银科是昔日的建档立卡户,常年在内蒙古打工,他回到了家乡,一口气承包了6座大棚。今年6月份,辣椒第一天采摘上市就卖了600元。

“玉都塬也能种蔬菜了!”泾川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干部、农艺师苏明辉脸上乐开了花,通过示范,将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蔬菜种植,为后续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辣椒平均按每斤2元,每座大棚可收入4500元,6座大棚就有2万多元。”刘银科说,在家里种菜,不用出去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赚了同样多的钱。

家住“移民新村”的段娜是个能干的人,搬迁之前,她和丈夫在外地打工,自从搬进“移民新村”,她就在小区当起了保洁员,还能抽空在村里的蔬菜园里打工。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日子会越过越好”。在村民的眼中,段娜还是个孝顺的儿媳妇,照顾老人、送孩子上学,加上丈夫外出务工,一年下来全家有6万多元的收入。

据统计,全县这几年已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4400亩,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小区2处,种植中药材318亩、露地蔬菜1180亩、饲草玉米284.5亩,有效带动了建档立卡搬迁户脱贫增收。

同时,还投资1118万元,为2016年、2018年建档立卡搬迁户落实产业配股户均1.71万元,户均年分红855元,切实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增收难题,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双赢目标。(转5版)

2020-08-14 ​——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 1 甘肃日报 c205986.html 1 告别旧窑洞 迈上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