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8月10日
第05版:甘肃新闻

乡村蝶变绘新景

甘肃新媒体集团“全媒体行动”走进临潭见闻

(接1版)

2015年以来,甘南州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视线内见不到垃圾为标准,建立倒逼机制,突出城市、乡村、景区三个重点,向各类影响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目标。与此同时,甘南州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行农户住房风貌改造及标准化公厕、巷道硬化排水、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项目。池沟村的变迁,就是这两大生态工程成效的缩影。

村民富

“家里的房子入股到了旅游公司,收入了1万元;再加上20亩地里种的柴胡、当归,去年总收入近5万元了。”曾经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庙花山村村民陈喜祥兴奋地给记者算着“脱贫账”。

陈喜祥告诉记者,以前由于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和妻子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经济拮据。2014年从附近的拱背梁上搬下来时,“家里穷的一分钱都没了”。2017年开始,州县两级开始打造冶力关大景区,庙花山村也被规划进了开发范围,包括陈喜祥在内的17户群众将房屋入股旅游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打造以“花庐”为名的特色乡村旅游度假村,旅游公司年底给群众分红。如今的陈喜祥,除了分红和庄稼地收入之外,还承包了附近的停车场,稳步实现了脱贫目标。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环境好了,经济效益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提升。

“冶力关镇刚开始发展旅游产业时,农家乐仅有30多家,而且条件也很差,基本就是‘平房+土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农家乐档次也逐步提升。我的农家乐目前一次可接待20名游客,一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同时还带动了周边部分农户就业脱贫。”庙沟村凤凰台农家乐老板李玉清告诉记者。

据介绍,临潭县不断完善冶力关镇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动员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挣旅游钱、吃旅游饭。截至目前,旅游收入已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仅庙沟村就有农家乐387家。

村韵足

冶海沉静,花团锦簇,一排排江淮风格民居依山而建……“一山一水一境界”,是对冶力关山水神韵的诠释。在这里,无论到哪个村庄,或古朴,或清新,总能让游客在流连之中感受浓浓乡情。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塑造乡村品牌,是甘南州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冶力关是青藏之窗、甘南之眼,是山水之最、田园之秀,更是旅游之港、是乡村旅游的首选。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把街景、水景、山景融为一体,彼此衬托,遥相呼应,让游客能身心愉悦地走进乡间阡陌,感受乡土文化,体验农家生活,触摸自然生态。”甘南州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以来,甘南州启动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以“整体环境生态化、村容村貌特色化、家庭院落景观化”为目标,打造1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池沟村和庙花山村也位列其中。

乡村展新颜,美景入画来。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经过甘南各族群众的巧手,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冶力关,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

【记者手记】

“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真正做到宜居宜游富民!”这是甘肃新媒体集团“全媒体行动”走进临潭采访组记者共同的感受。

走进冶力关,感知甘南美。各路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每到一处都认真观摩、细心询问,一边采访,一边以全媒体、多平台的形式展示冶力关之美和大美甘南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绿水青山,如今不仅仅是甘南的“金名片”,而且成为全州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近年来,全州干部群众把生态、绿色作为可持续发展之本,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为生动的现实。

2020-08-10 甘肃新媒体集团“全媒体行动”走进临潭见闻 1 1 甘肃日报 c205096.html 1 乡村蝶变绘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