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子
讨论书法创作,有必要先说说写字与书法的区别。
书法,从文字产生起,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进入到当代,已成为并非本原意义的一种艺术。
书法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稳。”这里的“书法”,本义是古代史官写史时所遵循的体例。后来才演变为汉字书写的艺术,引申为法书(作品)之意。两汉时期把写字称之为“书”,或“作书”,或“作字”,并有了草书等书体称谓,如东汉崔瑗、蔡邕、赵壹的书论中就有此称谓。大约到东晋时期,王羲之的老师卫烁卫夫人在其《笔阵图》中首次提出“书道”一词,应该是对书法的最早称谓了。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对古文(近于蝌蚪文)、大篆、籀文(大篆)、小篆、隶书(古隶)、八分(类于今隶)、章草、飞白(有枯笔的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有了明确的称谓。可见,关于书法的定义及内涵,古代与当今是有明确不同的。翻阅中国书法史,大约首次提出“书法”之称,可循的史乘记载是北宋苏东坡的《论书》:“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既此,有三个问题应该搞清楚:第一,汉字的产生即书法的产生。但在很长时期并没有书法之称谓,首次明确地提出书法概念,是直到北宋时期的苏东坡。第二,大约在魏晋以前,写字(书法)是以实用为目的,我们作为理论上的认同,把那时候的写字视为书法作论。第三,即使苏东坡提出了书法的概念,就内涵和意义而言,与今天的书法还有一些不同,那时候的书法多以文化性为出发点,而当今的书法则以艺术性为出发点。古人日常所写的手札、随笔之类就是那时候的书法,而今天的书法,则是指专门“创作”出来的作品。
关于书法创作的定义
人们常说,书法就是写汉字。没错。但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它不仅仅是写字,好的书法作品是通过创作来完成的。
书法创作,是新时期以来才出现的一个专业术语。所谓创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创造文艺作品”。显然,一是“创造”,二是“文艺作品”。就是说,书法发展到今天,从性质上已属文艺作品,所以需要去“创造”或者说“创作”。
当代的书法创作,尽管一直在说“创新”,其实,除形式上因过分设计、拼接、制作、渲染、装饰和色彩运用外,基本上属于“新瓶装老酒”。依我之见,所谓“书法创新”,就是“融合”“改造经典”“吃拼盘”,即对自己所临习的经典碑帖进行融合,或稍加改造,并努力表现出某种具有新意、相对独特的审美趣味,便是创新。我的篆书和章草书法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篆书是在临习《石鼓》和吴昌硕的基础上,糅进先秦时期的“草篆”,改造线条形态,运用隶书笔法和行草书的枯笔,并打破经典小篆粗细统一、一成不变的笔画线条,“改造”成粗细不等、虚实相兼的目前样式。我的章草书法,结体上吸收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简约,即笔画简练,不缠绕;用笔上以宋无名氏《草诀歌》、隋人书《出师颂》为基调,在保留少量黄山谷草书的长线条的同时,糅进少量孙过庭及二王的笔意;章法上借鉴了杨凝式《韭花帖》的空灵,审美窃以当代艺术取向,在“融合”“改造”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需要说明的是,书法创新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这方面我也吃过苦头。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试着用北魏的笔法来写隶书,时间、精力和纸墨浪费了不少,但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所以至今未敢公开示人。
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
书法创作是一件复杂的事,必须做好创作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一是创作素材(即文字内容)的准备;二是纸张、笔具、墨液的选择;三是表现形式的确定;四是书体及风格的把握;五是创作情绪、心境的酝酿。
先说创作素材(文字内容)。大凡上乘的书法作品,总是具有创作素材和书写质量的“双重美”。有些人以为书法的创作素材(文字内容)不重要,书写“白菜八角一斤,萝卜五毛一个,当归三钱,甘草四两”照样不影响书法艺术的发挥,照样可以成为书法作品。对此,我们不完全否定,但肯定会影响作品的内涵和质量。创作素材(文字内容)十分重要,决不能随意乱写。书法创作,在不受素材、命题限制的情况下,作者多会选择有美学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文字内容来书写,如唐诗宋词、古联警句之类。但我不喜欢总是写这些内容,总想着写自己诗词联句,这样内涵会丰富一些,也容易写出意境。我这样想,也这样做,因之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工夫,所以书法作品的创作素材常是自己的诗词联语。
第二是纸张、工具、墨液的选择。这个问题,归结一句话,就是根据自己已然把握的日常习惯来选择。目前一些大型展览的作品,选纸非常讲究,诸如粉笺、蜡笺、金箔等,以至被称之为“展览纸”,书法也被称之为“展览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软毫硬毫还是兼毫,一定要选用比较顺手的毛笔。至于墨液,至少要用质量上乘的,以保证墨色的神采。
第三是形式的确定。形式不外乎是立轴、对联、屏条、册页、长卷、连拼(多张小幅粘贴或装裱成一个大幅作品)之类,此不多谈。但要指出,书法,归根结底是要把字写好,写出高雅的品位,写出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用笔要精到无误。
第四是书体及风格的把握。书法书体及其风格的把握,就是根据自己熟悉、擅长的书体来确定风格取向。一个书家,所临写的书体多,笔下必然具有一定的“厚度”,创作作品时就要选择最能表现出特色的书体,可以“随意”,但决不能“随便”。需要明白的是,书法风格是在漫长的学书过程中经过融合、改造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哪种风格,清秀还是浑穆,工稳还是率意,古拙还是烂漫,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
第五是创作情绪、心境的酝酿,这一点十分重要。书法创作没有好的情绪、好的心境不行,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大多很重视偶然的创作冲动与创作灵感。创作之前要注意:一是尽量放松心情,不可心匆匆,不可意茫茫;二是要培养一种“感恩心”,每作一书,要像报答恩人那样全心全意,内心充满创作动力;三是紧紧抓住偶然灵感闪现或创作冲动之机来创作。书法创作和文学、音乐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没有灵感,没有激情,是创作不出理想作品来的。我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情绪不高时,想办法酝酿,比较多的办法是听音乐。
书法创作既然是艺术创作,就必须要有创作意识,有悟性、激情和灵感。灵感是在创作时随着作者激情的涌动,突然迸发出来的艺术灵思和艺术感觉。比如在书写一首诗词时,能否从词中体味到作者在吟诵这首诗时的背景和心境?用什么书体、风格和创作心态去表达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抑或,顿时感悟到了什么?这感悟到的东西就是灵感。有了灵感,凭着天赋秉性,凭着平时积累的书法功力,加上书法思想、审美取向和艺术修养,就有可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平和意境的书法作品来。悟性,有天资的成分,有智商的成分,关键还是下到功夫,具有一定的学养和修养。实际上,干任何事都要有悟性,而书法创作对书者的悟性要求更高一些。
书法创作的苦与乐
书法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体验、不同的创作主张、不同的创作成品。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不同的创作心理、不同的审美思想和不同的书法风格。
书法创作有时很痛苦,但快乐和幸福往往是在那种痛苦之中体现出来的。因为,书法是书家对理想与现实达到和谐的美妙憧憬,是书家笔墨挥运后留在记忆中的一种精神快感。做书法家不是目的,书家的快乐和幸福全在书法人生的旅途中。就像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目的不是为了冲顶,而是在攀登历险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快乐和愉悦。书法家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创造出艺术作品时,得到的流连和感动、企盼和希望……
(本文图片均为秋子书法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