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讲述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与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同学交流交往的故事,读来倍感亲切,令人深受启发。特别是他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教诲,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品格,为新时代青年更好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自找苦吃”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始终坚持的选择。在梁家河,他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整整7年时间。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在厦门工作时,他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到宁德后,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在酷暑的七八月跑遍了宁德下辖的9个县市,向基层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也是人生信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剂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事实也证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成长。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才能练就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很多成功之士回首自己的青年时代,常常真心感谢苦难、感谢困境,正是因为吃苦励志,苦尽甘来,苦出成就,苦出硕果,苦打开了新的大门。
今天,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很多,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在何种岗位,都应该始终保持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始终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有苦吃是机会,多到基层一线,多到困难大、矛盾多、条件差的地方,才能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而且,“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也只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干在一处、苦在一起,和群众的感情才会更加深厚,后面的路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广阔乡村,千万个年轻的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疫情来袭,“90后”医护人员纷纷选择“逆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留下了最美身影;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现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工作人员挥汗如雨、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以“自找苦吃”的姿态一往直前,定能收获更多自信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