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21日
第05版:深度报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果产业

枝头结满“致富果”

西峰区温泉镇刘店村的苹果近年持续稳产增收。

泾川县党原镇邀请农业专家加强对果树的管护。

西峰区的杏子黄了。

张家川的樱桃成了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拍摄

静宁电商企业工作人员在实体店介绍推介静宁苹果。

近年来,成县通过发展林果业等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甘肃省地域辽阔,地形狭长,省内山区众多,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各异,尤其是贫困山区,气候湿冷,昼夜温差大,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当地脱贫产业的发展。如何让这些“劣势”转为“优势”就成了甘肃脱贫攻坚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中,甘肃意识到,这些限制其他产业发展的因素,却是发展经济林果的优势条件。因此,甘肃“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的林果产业也应时而兴。

近年来,甘肃省紧盯群众增收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从河西到陇东,从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绿苗种下地,一颗颗金果结出来,贫困地区林果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林果产业已经成为甘肃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2019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286万亩,其中苹果面积657万亩,居全国第二,产量650万吨。全省65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69.5%,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8元,较上年增长904.5元、增幅11.8%,贫困地区果农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

园里种树 致富有“果”

说起甘肃林果产业,就不能不提苹果。作为全国苹果栽培第二大省,甘肃有18个县区被原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栽培优势区域重点县。尤其是在我省陇东南及中部山区,海拔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空气干燥、病虫害少、无污染,自然气候条件完全符合果树种植,加之群众有着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被誉为全球最适宜苹果栽培的区域之一。

如何让优质的苹果“既有好口碑又有好市场”,让果农走出“增产不增收”的窘境,是甘肃林果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静宁县,2016年以来,苹果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即使有这样的优势条件,静宁县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过去的果园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以家庭为单位的果农单打独斗,抗灾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稳定增收没有保障。”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是灵芝乡尹岔村贫困户王选在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上班的第三个年头。王选家中姊妹4个,父亲多年来仅靠着5亩苹果园供孩子们读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7年,为了缓解父亲的压力,王选从学校毕业后来到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打工,每月能收入3500多元。随着姊妹几人相继就业,父亲的果园也越种越好,家里的经济压力小了,脱贫也成了王选家今年最大的目标。

脱贫攻坚以来,静宁县依托气候资源和山地条件优势,大力推进特色林果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林果产业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依托当地产业龙头企业,采取“产业扶贫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联合体模式,建立了“三联结三带动三分红三保障”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苹果产业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

“抱团谋发展,产业路才宽。”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介绍说,公司目前已经联合5个果品专业合作社、3个基地、4个村集体和528个农户组成红六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周边84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为了促进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静宁县加大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力度,先后在24个乡镇成立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果农服务。

2015年,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成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相继在静宁建立了工作站。2018年8月,甘肃首家苹果院士工作站在静宁成立,并柔性引进了束怀瑞等9名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院士专家。

不仅是静宁,如今我省苹果栽培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格局,苹果种植面积超650万亩,产业产值达376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全省建成百万亩苹果大县1个、30万亩以上8个,形成了以平凉、庆阳为核心的富士苹果产业带,以天水麦积、秦州、礼县为核心的花牛苹果产业带,苹果重点龙头企业达232家。

多重保障  “果”然安心

“一场霜寒,白苦一年。”林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果品品质不断提高,但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仍然是果业企业和果农最担心的事情。

“市场行情多变,稳定的销售渠道、完善的冷链物流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是能够为果农多上几重‘保险’。”王志伟说。

为了应对市场价格波动,2018年我省投入2.39亿元在贫困村建设保鲜库。静态保鲜贮藏能力的增强不仅让果业企业和果农在市场低谷有了“主动选择权”,还为果业产业链精深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针对花牛苹果收储期短的特点,合作社、经销商在村社建设中小型气调库,既便于果品储藏,又可以错峰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静态保鲜贮藏能力达260多万吨,各地相继开发出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深加工产品,加工苹果产品7万多吨,产业链不断延长,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50多个国内外城市和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保障果农的利益,甘肃还不断加强产销对接。2019年4月,我省成立了苹果产业产销协会,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港澳和东西部协作城市等终端市场,邀请全国大型市场采购商来我省洽谈采购苹果。

去年11月,借助农业农村部在江西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苹果主产区经销企业集中进行专场推介和现场展销活动,并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合作,不断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

今年3月以来,甘肃省鲜苹果先后“首次出口”墨西哥、柬埔寨等国家,“平凉金果”出口市场新增巴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8个国家,全省鲜苹果出口市场持续拓展。

解决了市场销路,甘肃还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这个“变量”对我省果农稳定增收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期货”这个“高大上”的金融专业术语,也开始走入我省果农的日常生活。

秦安县地处黄土高原内陆,是我国北方主要苹果生产基地之一,苹果产业是秦安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果农的生产和生活。为了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2018年1月,甘肃省首个苹果“保险+期货”试点扶贫项目在秦安县落地。

“2018年春天,家里的3亩苹果因为霜冻灾害,产量不足600斤,也没卖上好价钱。但因为参加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我拿到了2000多元的赔付款。”秦安县叶堡镇李坪村贫困户李永平成了甘肃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与李永平一样,秦安县叶堡镇马庙村以及郭嘉镇朱弯村20户贫困果农的15.2万斤苹果因为有了“保险+期货”项目,承保的20户果农共计获得了10.64万元赔偿,户均高达5300元。

从前“看见变天就发愁”的山区果农们,依托“保险+期货”的金融扶贫模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有了成功的经验,秦安县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发挥苹果期货“扶贫支农”的效用,2018年10月,“苹果期货交割库”正式落户秦安县,交割库完成首次交割,交割苹果20吨成交金额26万元,交割苹果合格率达到92.8%。

2018年11月,太平洋产险与立信农保携手6家期货公司,将苹果“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覆盖到秦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所有苹果种植户,惠及秦安县17个乡镇,155个行政村,44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秦安县的“保险+期货”项目,对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三农”、扩大金融产品供给等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安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让更多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今年3月,秦安县顺利脱贫摘帽。

花开千树  “果”有不同

甘肃的林果产业发展以苹果为代表,但并不止于苹果。

敦煌市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李广杏品质、打响品牌,扩大敦煌李广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增加果农收入,取得初步成效。

“2019年,我家通过合作社销售平台共销售李广杏7000多斤,收入在11万元左右。”敦煌市金杏园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罗红桃告诉记者。

敦煌市金杏园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经过4年发展,已吸收社员125户,覆盖杏树300余亩,并在敦煌市月牙泉镇合水村四组建立了3个占地150余亩的优质李广杏基地,引领实施李广杏更新复壮等新技术。

“合作社将李广杏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尽力让广大农户从中获得良好的种植收益。”合作社负责人罗新华说,截至2019年年底,敦煌市李广杏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5000余亩。李广杏总产量达1.3万吨,产值3244万元,亩均收入1.56万元。

同样是杏,临夏州东乡县唐汪镇的杏子不仅是当地民族特色饮品“盖碗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更是当地近几年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在唐汪,林果经济的绿色效益不止于树上的杏子。

地处洮河之畔的唐汪镇,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当地群众栽植杏树有数百年的历史。截至目前,唐汪镇已种植杏树6500多亩,杏子产值达7000多万元,杏子成为当地群众的富民增收产业。

近年来,当地依托杏花资源、杏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每年一度的唐汪杏花节,万亩杏田、十里杏花长廊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天水市秦州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玉泉、中梁、太京、藉口、皂郊等乡镇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的大樱桃基地。目前,全区大樱桃栽培面积达8.4万亩,年产量4.3万吨,产值8.6亿元。

“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秦州大樱桃色泽艳、口感好,深受群众喜爱。”秦州区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秦州区发挥本地优势,以“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帮扶户果园全覆盖”为主要着力点,开展大樱桃、苹果、花椒等产业种植,努力实现贫困户“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5月29日,西北五省区首条大樱桃自动化分拣生产线在天水市秦州区安装调试完毕并启动运行。自动化分拣生产线能够自动检测樱桃的糖度、色度,根据果形大小自动分级,不仅能够采用水冷技术对樱桃降温处理,有效解决保鲜难问题,还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日加工分拣量可达15吨。

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地带的甘肃省陇南市,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依托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陇南市把大红袍花椒和油橄榄作为林果产业发展的“两张王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线上线下运作,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陇南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2000年被原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连续十届的“武都花椒节”更是让武都花椒享誉全国,武都区全区花椒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达2万余吨。

陇南市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看准陇南花椒产业的前景,从“花椒贩子”变身花椒合作社负责人,带动周边780户、3036人种植花椒、中药材,通过电商将花椒、中药材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寇瑞的合作社与贵州老干妈集团、重庆德庄火锅等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年销售额约1.5亿元。

“利用农闲在这里打工,不仅一天有80元的收入,还能学到很多种植技术。”在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基地里打工一年多,两水镇杜家沟村村民杜海珍不仅在家里种了几亩花椒,还学会了油橄榄种植技术,如今正在盘算着扩大自家的油橄榄种植规模。

近年来,陇南市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内生动力的富民工程来抓,大力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苹果四棵“摇钱树”。其中,油橄榄更是成为陇南市的“独一份”产业。

“油橄榄生长在坡地荒山,亩产收入达到3000元。”武都区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区负责人赵海云告诉记者,近年来,基地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面积栽植油橄榄,实现了适生区全覆盖。基地油橄榄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如今的48万亩,受益农户4.5万户21万多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余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0%,总产值16亿元,适宜区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

花开千树,各有不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甘肃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产业,苹果、桃、杏、梨、樱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经济林果逐渐成规模,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仓储、冷链运输、线上线下销售的产业链逐步完善,全省林果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一株株果树绿了山头,一颗颗金果富了群众。如今,特色经济林果已经成为贫困地区果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和“希望果”。

2020-07-2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果产业
1 1 甘肃日报 c201619.html 1 枝头结满“致富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