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人 肖美鹿
6月16日,由渭源县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新编秦腔现代戏《三喜临门》与观众见面了。这是近年来我省基层院团呈现在舞台上的又一部当代农村题材戏剧,也是渭源县的戏剧同仁们克服了疫情造成的种种困难,付出超常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源自土地的生命轨迹
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司法干部魏岚发现,刚刚脱贫的农民们正面临着儿女婚姻中的“高价彩礼”这一现实问题,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美好的爱情将被撕裂,已经脱贫的人家甚至可能因婚返贫……整部戏由此开始,讲述广大乡村中普通农户人家的生活底色与生命轨迹,这些轨迹之间的相互交错、重叠与千丝万缕,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剧情围绕着这些矛盾发展,最终在魏岚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三户人家两对恋人和两位早年丧偶的老人喜结良缘,一大堆焦头烂额的麻烦事变成了皆大欢喜的“三喜临门”。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长里,《三喜临门》将脱贫攻坚与普及法律知识结合起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我们讲述当前农村中正在发生和改变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决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部刚刚搬上舞台的戏剧,即使在演出过程中获得了观众的多次掌声,也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完善、磨砺自身,并且要经得起无数观众的审视品评,更有岁月的淘洗冲刷。虽然如此,这部戏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带给了我许多思考。
朴素真实的家国情怀
看完整部戏,从扑面而来的浓郁乡土气息中,从剧情发展的全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份真真切切的家国情怀。所有参与创作的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渭源人,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园故土,熟悉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熟悉这里的一切:灞陵桥下波光粼粼的渭河怎样历经干涸后的充盈;乡村空气中飘荡的味道怎样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田野中的五谷杂粮怎样喂大一代又一代娃娃,滋养了他们的性情;眼前的城镇景象怎样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
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情怀是共同的,理想、热爱与激情带来的倾诉欲是无法克制的。所以,他们要用戏剧来讲好自己心中的故事,这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貌和魅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讲好故事并不是只拣好听的说,忧国忧民、关照人的心灵是极其重要的。《三喜临门》让观众看到的,是老少两代人在高价彩礼的严酷现实中痛苦困顿、焦虑无奈的内心挣扎,他们普通而平凡,如同大地之上生生不息的野草,但他们对人间真情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对美好生活从未放弃的追求,恰恰是形成我们民族性格的重要因子。
家和万事兴,国盛百姓安。寻常家事并非小事,万户平安方为盛世。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们创作这部戏的初心吧!剧中同时也表现了党的基层司法干部为民解忧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给人以沉闷中的温暖和希望,这是可信的,整个戏也因此能立得起,站得住。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在看戏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体验到创作者这种情怀的浸润和感召。
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
如果说家国情怀是一种真挚高尚的情感,那么,文化自信则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须拥有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底蕴。中华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发、积累、沉淀并流传下来的,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成分,她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有过辉煌,有过暗淡,盛衰荣辱千回百转,但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
我们任何时候回望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都能清晰地看到戏曲艺术虽曲折蜿蜒却从未间断的踏实足迹。即使到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生的艺术门类层岀不穷各领风骚,戏剧也依然拥有着热爱她甚至痴迷于她的无数“铁粉”,其间,有学富五车的专家泰斗,更有社会底层生活的寻常百姓。每当文艺小分队、红色轻骑兵送戏下乡演出时,那人头攒动的场景都是对艺术家们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以渭源县为例,这个渭河源演艺公司有一个露天的碌碡剧场,几百个石头碌碡静静地摆放在草地上,当地人但凡听说晚上8时要演戏,下午3时多便派家里人来占座位。到了晚上,满天星光下,晚风吹拂中,忙活了一天的人们每人坐在一个敦实厚重的石滚之上,惬意地看着戏,听着秦腔那西北人再熟悉不过的韵调,时不时跟着哼上几句,犒劳着自己也感动着自己,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彼时彼刻,台上台下,创作者与欣赏者无一例外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满满的自信,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精髓,它本来就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也需要今天的我们将继承学习、发扬光大的精神付诸每件实事、每个环节中,从而建立起人们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就此意义而言,这部戏的确让我们看到,当地政府和戏曲艺术家们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