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第09版:评论

【黄河时评】

选择“过渡性就业”也是务实之举

李英锋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国8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据《中国青年报》)

选择心中的理想工作岗位或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可能机会有限,意味着等待。退而求其次,甚至再次,降低预期,扩大择业视野,则更容易找到工作。诚然,如何回答这道就业选择题,是大学毕业生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近六成受访大学生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比较务实、灵活。这种“就业为先”的观念,也与促进、保障就业的政策相一致。

据报道,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多重因素叠加下,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过渡性就业”,无疑是对就业环境、竞争程度、个人能力和岗位价值的理性评估和认知。同时,对于家境一般或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的需求更加强烈,先选择一份过渡性工作,也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刚需。

选择“过渡性就业”,意味着有了一份收入,有了一份保障。这一选择,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缓解大学毕业生及其家人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而且,在过渡性岗位上,大学毕业生可以积累经验,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当时机出现或条件具备时,他们还可以朝着自己更心仪的就业目标出发、再觅高枝。

实际上,许多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园时,很难马上找到最理想的工作,而是从事了其他过渡性的工作。其中,一些人坚持下来,把“过渡性就业”变成了长期性就业,甚至是终生的事业。所以,大学毕业生不要轻视“过渡性就业”,不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心只想着找机会跳槽,而是应该尊重自己的选择,认真履职、努力付出,积极发挥自己的价值。如此,权宜之计很可能也会迎来宽阔的发展舞台。即便最终决定跳槽,曾经的汗水和付出,也会让自己从中受益。

当然,尊重和支持大学毕业生选择“过渡性就业”,并不等于否定其他大学毕业生坚持寻找理想的工作。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于“过渡性就业”不屈就,宁可选择学习、充电、考研等方式提升自己,等待更好的机会,也值得尊重。只要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每一种选择都有机会开花结果。

2020-07-17 【黄河时评】 1 1 甘肃日报 c201147.html 1 选择“过渡性就业”也是务实之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