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通讯员 赵明霞
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走进嘉峪关市乡村,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嘉峪关市近年来把乡村振兴作为总抓手,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补实“三农”领域短板,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
一
在新城村戈壁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钢架大棚依次排开,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走进棚内,一个个圆滚滚的瓜在蔓叶之间若隐若现。今年4月,新城村在戈壁滩上建成42座日光钢架大棚,利用戈壁特殊沙石土壤,自制基质,种植西瓜、南瓜、甜瓜等特色瓜果,发展戈壁农业。
“一个棚有600棵秧苗,一个秧上一个西瓜,一茬西瓜至少也能收入3000元。”新城村村民徐俊成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近年来,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抓住产业兴农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充分释放农村农业活力,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野麻湾西瓜、长城村制种辣椒、黄草营村千亩葵花制种、泥沟村胡萝卜……全市重点做大做强特优高效种植、特种蔬菜瓜果、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推动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戈壁农业1000亩,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生产基地6个。培育精细蔬菜、高效制种、经济林果、优良畜禽、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高效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32万亩。
嘉峪关市大力开展粮食、蔬菜、瓜果等新优、高抗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19年引进火龙果、樱桃等果蔬新品种21个,推广配套瓜菜高垄栽培节水防病技术等技术7项,引进优质种羊200只,推广优良肉杂鸡3.8万只。示范推广瓜菜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草食畜生产关键技术等新技术32项,累计试验示范面积3600亩、5000多头(只)。
嘉峪关市还挖掘新城传统手工酿醋、文殊香粮油、峪泉锅盔等一批有影响的“五小产业”品牌,从业农户达140余家,产业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同时,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拓宽草莓、食用菌、胡萝卜等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
绿树绕村、道路宽敞、小院整洁、雅致的壁画自成风景……走进嘉峪关农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在新城镇泥沟村,白墙黛瓦整齐划一,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组道路宽敞平坦,昔日的老旧脏乱一去不复返。“以前渠道里、地埂上不是农药瓶就是生活垃圾。”村民曹付军说:“看着现在的环境,那种情形是再也不能接受了。”
嘉峪关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紧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积极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创建”专项行动,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
这是一场全面消除“视觉贫困”的“风貌革命”。嘉峪关市下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9”实施意见和配套方案,郊区办将三镇17个行政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工作格局。
突出“清、拆”并举。紧盯庭院内外、房前屋后、屋上屋下,按照“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院落布局协调美”的“四美”要求,全面开展陈年垃圾、杂草杂物、秸秆草垛清理。紧盯“三边一部”和田园耕地,以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为抓手,开展公路沿线、乡村道路、村庄巷道垃圾清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制度,通过以旧换新,实现可视范围无存留,推进生态田园建设。全面落实各级河长责任,清理河道和乡村道路沿线排水沟渠。
突出“建、创”结合。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农村污水处理、饮用水提升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户改暖、改厕、改炕、改灶、改厨综合改造,全面助力“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田园”创建。开展村旁、路旁、宅旁、渠旁“四旁绿化”工作,实行清旧补绿、拆旧植绿、美化增绿,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绿色生态。
三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嘉峪关市坚持“乡村振兴、文明先行”总思路,以文明浸润乡土,以文化滋养乡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嘉峪关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组建21支以村为单位,以支部为依托,以村三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等为主体的“孝善志愿服务队”2000余人,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卫生清扫、事项代办、慰问关怀等志愿服务。在挖掘、培育、重塑、传承孝善文化上出实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孝善之星等评选活动,形成“村村有模范、镇镇有典型、全市有先进”的态势。定期开展“孝善大讲堂”活动,组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孝善之星”等开展“我的家庭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孝善文化、争做孝善模范的浓厚氛围和正确导向。
嘉峪关市通过引导资源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资金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把有威望的退休干部、有影响力的经商人士、有“手艺”的技术人才、有经验的返乡务工人员,以及“在土”和“离土”的真正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乐于乡村治理的人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搭建交流、议事、服务平台,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致富帮带、公益支持、发展协调方面的作用,厚植乡村振兴软实力。
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出致富能人、返乡经商人员等各领域乡贤183人,累计调解矛盾80余件,调解率达100%。成立以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50余人为主体的致富帮带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技术指导,提升村民致富本领。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以经商乡贤为主体,累计在乡村旅游、农家餐饮、农家旅馆、民宿等方面招商20余个项目。协助村级谋划田园旅游综合体、戈壁农业、农村电商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6个。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孝善基金会作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
四
“土地流转,转出了好日子。”河口村村民张建文将家中12亩地流转给丰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保底分红后,还开起了农家乐,收益颇丰。
嘉峪关市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农户的土地、林地折股量化,入股到合作社中,再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土地流转挣租金、经营主体基地就业挣薪金、资金入股挣股金,真正让农户享受到“三变”改革红利。
“果树开花时,举办赏花节;果子成熟了,举办采摘节。农业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农民不出村就能挣钱。”5月1日,在文殊镇石桥村举办的梨花节上,看着游客或赏景拍照、或购买农产品、或观看文艺节目,石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志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赏花拍照、骑行体验、秦腔展演、土特美食,石桥村梨花节吸引了大批市民从城市“逆行”至农村,体验田园乐趣。
“度假村有14个包厢、10个烧烤摊位,以经营土鸡、烤鹅、烤全羊等特色农家菜为主。‘五一’期间,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每天营业额6000多元。”富田度假村负责人刘银宗介绍,“经营好的话,每年最少能收入30万元。”
安远沟富田度假村、河口双泉农家山庄、泥沟村“泥沟人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横沟村的乡村旅游民俗示范街……嘉峪关市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挖掘特色资源,将特色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错位发展,形成了“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有130家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特色民宿,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38家。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嘉峪关市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产业,举办“梨花映雪 香遇石桥”梨花节、“沙枣花开河口香 扎根戈壁绽芬芳”沙枣花节等旅游节会,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