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第06版:深度报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羊产业

发“羊”财走阳光道

甘南草原上的羊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大五德抱着羊羔。合作社带动群众发起了羊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专家在圈舍内现场授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 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 砚

买羊有资金、选羊有良种、养羊有保险、卖羊有销路……

甘肃在积极推动落实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精准脱贫三年行动中,围绕肉羊产业深耕细作,加快肉羊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带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领头羊”。

截至2019年,我省肉羊产业产值近200亿元。全省建成民勤、凉州、环县、东乡、会宁等9个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形成了以临夏为核心的农牧交错肉羊产业带,以环县、靖远、会宁为核心的陇中陇东肉羊产业带,以凉州、民勤、金塔为核心的河西肉羊产业带。开创了“中天羊业”“中盛羊业”“东乡手抓”“靖远羊羔肉”等一批知名“甘味”肉羊品牌,肉羊产业市场集散功能和价格话语权大幅提升。

真金白银投入

规模迅速提升

我省有着悠久的肉羊养殖历史,但也一直面临着分散养殖所导致的生产力不足、效益低下、产业体系不健全、规模效应不明显的问题,肉羊产业长期低水平徘徊。

想扩大养羊规模,缺少资金,只有望“羊”兴叹,这种窘况在我省贫困群众中极为常见。

201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精准脱贫,部署“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根本出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投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切实推动了群众扩大养殖规模。

至此,我省贫困群众发“羊财”、推动羊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东乡县柳树乡八洋沟村贫困户马永录,就是在一笔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马永录拿到东乡县实施的贫困户“155”增收工程产业扶贫资金2万元,大胆养羊。当年出栏20只,养羊纯收入达4120元。县里还为马永录落实了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进一步扩大规模,2019年存栏羊142只、出栏120只,纯收入2.5万元。

“有了党的好政策,我发展养殖有信心!”马永录信心满满。

好钢关键是要用在刀刃上。

庆阳市按照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最高不超过3万元”和“一半用于产业发展、一半用于入股配股”的规定,指导各地切实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同时,按照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和收入来源,将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贫困户、有富余劳力且可输转贫困户、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贫困户、无劳力兜底贫困户四种类型,一户一策分类指导。

选择“配股带动+自主发展”“配股带动+互助合作”,还是选择在合作社“户托社养”“投羊还羔”“订单养殖”?

在环县养羊,贫困户不仅不愁没有发展资金,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样化选择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想自己养羊,就至少有“5只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的“礼包”,没有能力养羊,配股分红每户每年最高可达5000元,条条大路能致富。

环县芦家湾乡王庄村贫困户刘怀宏便是“投羊还羔”的受益人之一。2018年,当地鹏翔养殖专业合作社给他家投放了基础母羊10只、种公羊1只,2年来繁育了65只羊羔,除了归还合作社11只羔羊外,出栏34只,收益3.5万元,目前家里还存栏31只,羊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底,全省扶持种养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55.6亿元,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户。贫困户的种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规模和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较2017年相比,全省羊存栏2000万只、增长8.7%,出栏1562万只、增长10.4%。

加快良种繁育

实现提质增效

“这是合作社给我发放的湖羊和萨福克羊杂交品种,比我以前养的小尾寒羊要长得快,肉量多,市场价格也高,每只羊差不多能多挣200元钱呢。”玉门市六墩镇安康村贫困户张登荣“羊财”经念得越来越好。

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是养殖产业的源头与基础,对增加肉羊个体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东乡县,历来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家家户户均养殖一定数量的羊。“前些年,虽然东乡县家家养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可以说是空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杨杜录坦言。

去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部署实施科技助力东乡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与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协作在东乡县建立一系列科技示范点,引进兰州鑫源、燎原乳业等制种帮扶龙头企业,指导购进优质肉羊品种5800余只。

他们以当地带贫联贫合作社为依托,以当地群众饲养的主体品种湖羊、小尾寒羊为母本,以国外引进肉羊品种澳洲白、杜泊、萨福克为父本,推行经济杂交生产,筛选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生长发育快、个体产肉量高、肉品质量好、增收效果显著的优质商品肉羊杂交组合。

目前,东乡县初步构建起了以伊东羊业、凯盛合作社大型羊场为主体,以文奎、泽民、凯盛合作社为支撑的良种羊繁育与杂交利用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催生肉羊养殖规模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19年羊饲养量达到171万只,人均饲养5只羊。

品种对效益的影响如何?杨杜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湖羊相比,澳洲白+湖羊、杜泊+湖羊杂交组合母羊胎次产羔4月龄窝重分别高7.31千克、4.08千克,收入分别增加260元、150元;如果配套推广母羊两年三产繁殖技术,繁殖母羊分别每只均年增收390元、225元。而且,筛选出的优质品种羊更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羔羊生长发育快、个体产肉量高、肉品质量好。

通过这种杂交组合筛选有效地解决了东乡县推进肉羊杂交改良遇到的瓶颈性制约,也为“东乡贡羊”绿色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东乡县加快良种羊繁育,是我省羊产业升级的很好例证。

创新带贫模式

确保稳定增收

东乡县村民马成海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每年依靠羊产业收入达3万元。

“近几年党的产业扶贫好政策帮了大忙,我也彻底改变了以前的传统养殖观念,依靠着‘东乡手抓羊肉’‘东乡贡羊’等东乡特色餐饮品牌,肉羊的市场需求旺盛,销路好,效益明显。以前我卖一只羊顶多挣100元,现在每只羊挣到200元以上呢!”尝到了养羊甜头的马成海感叹道。

有好政策护航,有好货不愁卖,看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养殖户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激发出来。

近年来,我省不断建立完善农户在产业中的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收益,有效缓解贫困群众“怕白干”不投入、“闷头干”收益低的问题,扎实推进肉羊产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地处腾格里沙漠前缘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如今建起了年产羔羊10万只的种羊繁育基地,通过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5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

古浪县是我省农业大县,具有养羊的传统优势,以前由于到户到人产业扶持投入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水平低、带贫益贫能力弱等因素制约,全县羊产业效益不高,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2017年12月,为扶持和带动贫困群众,培育脱贫增收产业,古浪县委、县政府注资5000万元组建国有独资产业扶贫公司——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

据公司负责人胡丛斌介绍,在带贫模式上,依托贫困户户均2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其中1万元作为借贷种羊保证金注入兴盛种羊公司,兴盛种羊公司向贫困户提供6到8月龄30公斤以上的健康种羊21只(20只母羊、1只公羊),贫困户养殖三年后归还21只羊,其间靠出售羊羔挣收入,公司退还1万元押金,正常情况下,贫困户可繁育200只羊,年增加收入2万元;另外1万元折股量化投入到与贫困户发展产业密切关联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向入股农户分红。农民增收明显。

产了羊羔不愁卖。会宁县通过与甘肃中天羊业合作,按照 “20+1”引种模式,两年内,每户贫困户给中天羊业上交42只6月龄羔羊,其余繁殖羊只由中天羊业按市场价格回收。如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按照6月龄每只700元的保底价回收,养羊有了保底价。

没有能力养羊,但同样可以在羊产业链条上挣钱。

玉门市培育的龙头企业西北羊肉哥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就吸纳了附近乡镇725户贫困户361万元产业到户资金,建成了集牛羊肉屠宰、分割、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在花海镇、独山子乡、小金湾乡、柳湖镇建立了4个养殖基地。设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在车间从事屠宰加工。

“我们是移民过来的,家里没有地,养羊多的话,饲料成本高,喂不起。”玉门市小金湾乡龙泉村村民周哈里木说起了自己的难处。但现在他在车间里打工,每月有了3000多元钱稳定工资,他笑着告诉记者:“家里去年就脱贫了,我还学了不少羊肉加工技术,以后成为高级技术工,工资更高。”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肉羊全产业链,肉羊附加值不断提升,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将贫困户紧紧“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完善保障机制

迈向更高层次

搞养殖效益好见效快,但风险也较大。2018年底,广河县祁家集镇寺后子村村民马海蛟家中就发生一晚上36只羊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况,好在他当年以每只5.6元的保费为100只肉羊购买了保险,保险公司按照理赔程序,向马海蛟支付2.52万元赔偿款,继续养殖也没有后顾之忧。

实现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需要建立一套涵盖风险防控、技术服务、饲草供给、疫病防控、人才支撑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我省出台的《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全省扶贫产业稳定发展和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了一揽子风险保障,积极构筑农业保险防护网,三年投入36亿元财政保费补贴资金,重点开展了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工作。

截至2020年4月底,全省累计实现签单保费32.05亿元,累计赔付22.37亿元,直接受益农户266.42万户次,农业保险为农民群众放心种、放心养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现在,我省养殖产业已经由曾经粗放式的放养模式逐步转变为精细化的舍饲圈养,不仅有效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为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但饲草成本的增高也成为规模化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

去年以来,我省把粮改饲作为循环农业的主要抓手,以广河县、甘州区等玉米种植面积大的27个牛羊产业大县作为重点区域,安排近8亿元资金,大力推广粮改饲全株青贮技术。

如今,一个个打捆包裹好的饲草大包散落在广河县的田间地头,他们不仅成为牛羊的“面包”“罐头”,也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成了农户致富的“香饽饽”。

广河县落实每亩350元的奖补措施,推动粮改饲在全县全面铺开,2019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催生粮改饲企业13家,完成订单、流转种植10.4万亩,比上一年增加1万亩。全县搞养殖的农户达3.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形成了“家家‘粮改饲’、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局面。

“我们成立‘饲草银行’,开展以草换草、以羊换草、以钱换草、以粪换草等业务,带动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亩均至少增收300元。”广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进福介绍。

目前,我省不断健全完善饲草产业“种、管、收、贮、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功探索出“种养一体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及“饲草收贮银行”等三种发展模式,引导牧草加工企业、牛羊养殖企业和农户积极对接,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从事饲草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近300家,规模化青贮饲草料生产率达到了50%以上。

农村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养殖产业人才培育。

环县实施大学生养羊“千人计划”,成立了大学生养羊协会,打造以大学生为主的“环县养羊人”团队,选聘328名优秀未就业大学生从事肉羊养殖事业,每人每月享受就业补助1500元,企业按照每人每月40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补齐,促进大学生成为环县养羊业的高精技术骨干力量。

去年8月,东乡县组织了一次为期60天的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近百名参训学员覆盖了东乡县所有乡镇,都是基层防疫员,他们首先在甘肃农业大学接受了为期40天的集中理论知识培训,随后在东乡县多个牛羊养殖基地展开了为期20天的实践训练。

“省里的大学教授给我们上课,这还是头一回。”东乡县考勒乡三塬村防疫员马翔告诉记者,“专家们还和我们一起到羊圈里现场讲解,疫病防治、改良扩繁及饲草料配方都讲得清清楚楚。”

产业发展好,群众脱贫劲头足。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我省羊产业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

时下,我省正加足马力,“畜”势腾飞,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高肉羊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不断优化肉羊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继续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和实施规模,加快推进肉羊养殖绿色循环发展,努力奏响陇原大地现代羊产业牧歌。

2020-07-16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羊产业
1 1 甘肃日报 c200796.html 1 发“羊”财走阳光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