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第05版:甘肃新闻

好医生在身边

——甘肃健康扶贫“协奏曲”之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健康扶贫,是一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攻坚战。在甘肃,分级诊疗制度把患者留在基层,目的就是看病少花钱。

每一个千里迢迢赶去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心中都装着对好医生的渴望。把病人留在基层,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的信任也留在基层医疗机构。

在甘肃的健康扶贫中,配好医生和建好医院同向而行。目的,就是把好医生留在老百姓身边。

百姓健康“守门人”

今年是髙景东当村医的第12个年头,他所在的秦安县西川镇李堡村,村里有多少人,谁患有慢性病,他心里全有数。

6月11日,他来到村民高润香家随访,高奶奶患有高血压,而且行动不便,是持有“慢病卡”的村民,髙景东隔三差五就得来一趟。对于高奶奶的病情,髙景东是“明白人”,什么药效果好,什么药吃了会过敏起疹子,他都知道。

这天血压测量结果有点高,髙景东说:“像这种情况,我会先建议换个药试试,如果一周后不见好转,就会建议转到上级医院就诊。”髙景东除了负责村民常见病的诊治,也是村民和上级医院联系的“纽带”。村卫生室里看不了的病,他可以直接联系乡镇卫生院转诊。

在我省各地农村,村卫生室里有这么一批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他们很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村里谁有什么病、吃什么药,心里都清楚。

这是我省为老百姓培养的健康“守门人”。

从2015年开始,我省启动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以此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2016年1月1日起,我省实行在岗村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在岗村医年满60周岁办理退出手续的或已经退出村医岗位的,实行退养生活补助制度。

随后,我省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成了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村医的身份也变成了卫生院的聘用员工。与此同时,我省保障村医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额补助、药品零差率和一般诊疗费补助方面的收入,每年为每名村医补助270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还对村医进行绩效考核,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让村医有了干劲。

为了提高村医业务水平,我省组织村医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岗位培训,每周1天或每月4天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临床实践,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脱产进修,通过带教、例会等形式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几年来,变化很明显。较2015年,全省乡村医生队伍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下学历下降了16个百分点,年龄60岁以上下降了20个百分点,逐步解决了村医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

常见病不用跑远路

秦安县兴国镇卫生院就在县城边,离县中医院1公里,离县医院3公里,在两所县级医院中间“夹缝求生”,这个卫生院有自己的特色。

卫生院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叫杨成子,他是首批全省乡村名中医。经常有附近村民,甚至兰州的病人慕名来看病。杨成子每天的门诊量都在80-100人。

有了名医,就能够吸引门诊看病的人。该院抓住这一优势,新建中医馆,大力开展针灸、推拿、理疗、小针刀等中医特色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小针刀治疗特别适合颈肩腰腿痛的病人,为了拿下这项技术,该院副院长李兵兵专门到兰州,跟着省中医院的老师学习。

2012年,这所乡镇卫生院就开始了小针刀治疗,比县医院还要早。李兵兵说,在我们这做小针刀一次只要50元,同样的治疗,到省级医院,做一个穴位就要100多元。

找到了中医特色治疗的路子,卫生院把医生送到天津、兰州等地进行培训,每年还进行技术更新。如今,这所卫生院凭借中医特色治疗,每年门诊量达3万人,据院长伏群鹏介绍,卫生院年收入三四百万元,其中80%的收入来自中医相关诊疗。

像李兵兵这样外出接受培训,对我省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缺什么就培训什么,重点是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截至目前,我省已组织1.79万名基层卫生人员参加了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同时,还研发了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远程培训系统,已有56955名基层卫生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率达99.88%。

近年来,随着我省各县区心电、影像、病理、检验、消毒供应5个县域医学中心的建设,以及远程医疗会诊网络的全面使用,乡镇一级的医生有了强大的“后援团”。心电图、影像等结果直接发到县医院,由县医院的医生诊断。遇到疑难问题,还能申请县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会诊。

随着乡镇一级的医生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能在乡镇治疗的疾病,老百姓不再需要辗转跑远路去求医。

县医院就有好医生

把病人留在县域内,是降低就医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县医院要有好医生,是病人能够舍远求近的根本所在。

为了确保妇产科、儿科、消化科等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县域内诊治,省卫健委确定了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等11个急需关键薄弱学科,并制定了建设标准,对医生进行全面培训。截至2019年,我省累计为46个贫困县医院投入2.575亿元建设206个薄弱学科,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实现了5个薄弱学科建设全覆盖。

心血管内科曾是很多县级医院的薄弱点,遇到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脏疾病患者,县医院只能进行简单治疗,为患者争取转诊的时间。

会宁县人民医院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困境,2013年,该院整体搬迁后,心内科等急需薄弱关键科室的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

郭文芬是该院心内科主任,2018年之前,心脏介入治疗是心内科的“空白点”,“介入治疗对县医院来说有难度,但是确实是病人迫切需要的”。

“我们干不了,就想尽办法学”,以往遇到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除了转诊,就是请兰州的专家到会宁开展手术,郭文芬说:“除了医院派出培训,我们还跟着请来的专家学、自己学。”

2018年,郭文芬终于有了独立开展介入治疗的“本事”,遇到急诊病人,县医院就能治,这为重症患者赢得了时间。

对于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看病水平是能否留住病人的关键。

为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我省选定250个县级分级诊疗的病种,麻醉、康复、急诊、重症、护理等8个专科工作规范等五大方面的内容,由省级各专业质控中心对全省86个县级医院进行远程培训、现场指导及考核工作。

目前,我省正在通过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进行与5个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有关的30个分级诊疗病种的远程培训,4月13日培训以来,县级医院相应科室医务人员共计22113人次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我省还通过实现医疗单位用人自主权,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临床医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等举措,为县级医疗机构“输入”好医生。

甘肃的健康扶贫工作,将为老百姓看病的任务分解开来,该在哪一级解决的问题,尽量做到不转诊。这样一来,县乡村医疗机构人员都各自有了目标,看好规定范围内的病种,深耕自己的“责任田”。

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引领下,老百姓看病心中也有了一本“明白账”,基层医院离家近、看病花钱少,确实需要转诊的,大夫开了转诊单再去上级医院。

近年来,随着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水平的提升,给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遇到常见病、多发病,县里就有好医生,看病之路,大大缩短了。

2020-07-16 ——甘肃健康扶贫“协奏曲”之二 1 1 甘肃日报 c200789.html 1 好医生在身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