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他,是农民的孩子。
却因热爱,成了别人意想不到的画家!
他,叫陈登勇,或许并不出名;见了他的画,朴实、自然、清纯,却定会欢喜。
一
1946年,陈登勇出生在兰州市西固区陈官营镇一户农民家。
上小学,陈登勇就自告奋勇“一揽子”包了所有板报的活儿,虽稚嫩简单,却因喜欢,愉悦着一颗小小的心,甚至有点“得意”。
等上了中学,就从村上食堂带饭到学校。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带的饭总是不到饭点就被陈登勇早早吃完了;到了午饭时间,就只能看着别的同学吃,“吧唧吧唧”的声音,让他越听越馋,越听越饿……
一次,陈登勇实在“受不了”,便跑到西固电影院,花了一分钱看小人书。小人书上有很多插画、造型,陈登勇看得入迷,竟不觉得饿了。
从此,每天中午去看小人书,便是陈登勇固定的“私人课堂”,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中学毕业时,陈登勇打算报考兰州艺专,却被父亲断然拒绝,“肚子都吃不饱,你还胡乱想。”
万般不甘的他只好上农业社挣工分去了。
1963年,陈登勇被招工进入404厂,扎扎实实干了8年。
这8年,他认真工作,却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喜好,他找遍有美术书籍的同事借阅,提升理论水平;也走遍戈壁滩的角角落落写生,苦练基本功。
陈登勇喜欢绘画,是单纯的,就像农民喜欢庄稼地一样,与生俱来;他喜欢绘画,也是执拗的,就像农民喜欢庄稼一样,毫无杂念。而这种执拗,是他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刻在中国农民骨子里那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执著与坚韧。
二
苦心人,天不负。
上世纪70年代初,404厂兰州办事处需要一位专职搞宣传的工作人员,领导知道陈登勇喜欢绘画,就推荐了他。
1971年6月,陈登勇从茫茫戈壁调回兰州,本职工作算是正式和美术“沾上了点边”。
再后来,经人介绍,陈登勇认识了王天一,正式拜师王天一。王天一是我省著名画家,他画的鹰、牵牛花、孔雀、毛竹新笋、牡丹、马兰花、梅、菊花等花鸟画均独具特色,为国内外画界所赞扬。
从如何造型到如何设色,从如何立意到如何布局……王天一教得细致,陈登勇学得认真,这才开始了“正经绘画”。
与此同时,陈登勇借阅了很多绘画方面的藏书,是图的就临摹下来,是文字的就抄录下来,他知道自己是“野路子”,非得下狠功夫才行,一年下来,光临摹的纸摞起来都有三米高。
1987年,陈登勇在兰州白塔山首次举办个展“陈登勇画展”,热烈反响让他收获了“爱的喜悦”,那份热爱也因此更加执着、坚定。
在404厂兰州办事处,因为工作需要,陈登勇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
“始终带着写生本,走到哪画到哪。”陈登勇说,他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最爱”,只要有时间就画,却也从未占用过工作时间。
多年下来,陈登勇积累了很多,这些一手资料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又鲜活的素材。
对“挚爱”,陈登勇是有心的。他发现玫瑰是兰州的市花,就把玫瑰画下来;走到别的城市,也都各有市花:荷花、月季、海棠、石榴、腊梅……万紫千红、各有意蕴,他也一一画下来。
不仅如此,陈登勇以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结合城市最具象征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人物等,使市花与城市交相辉映,既深刻揭示市花的精神内涵,又灵动勾画出城市的“魂”。
1999年5月,陈登勇在兰州秋田会馆举办“陈登勇中华全国城市市花系列工笔画展”,展出了他历时十余年创作的157个城市、43种花卉的作品。老师王天一欣然为画展题词:“师前辈,师传统,师造化,法心源,以其民族绘画之长技,注入写生手段,自辟蹊径,勇登绘画高峰”。
因为题材新颖、表现灵动、功力扎实,画展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陈登勇也赢得“市花系列工笔画作品创作第一人”的美誉。
1999年9月,“陈登勇回乡作品展”在陈坪乡文化站举办。乡亲们赞誉他为“土炕上长大的画家”,以热烈的秧歌、秦腔、锣鼓和鞭炮欢迎他回家。
三
陈登勇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田园风情、农家情趣、乡村景致……这些他熟悉、亲切的题材总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笔下。
他爱画家乡的冬果、软儿梨、土豆、百合、籽瓜……这些几乎没有前人作品可供参考的内容,完全凭藉来自滚烫烟火的认识与体会,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仿佛可以“拿来吃”。
他还别具匠心地将摘果子的梯子、存放软儿梨的篮筐、运输土豆的三马子等物件统统“塞入”画面,却丝毫不显杂乱,反倒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好似本该如此。
正如王天一给他的评价:登勇是以自己的心智潜返自然,而不是刻意的追求,所以他不做作,不功利。从这一点出发,他已够得上一个完全的艺术家。
本是爱好,又以自学途径步入中国画殿堂,于陈登勇,已是幸事;得此评语,斯生足以。
可,工笔重彩花鸟画家陈登勇偏“不知足”,不仅把所有美术专业的书籍都“啃”了,还一有时间就画,马扎子坐得屁股生疼,手指上的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却永不知疲倦似的。有一天中午,陈登勇画着画着竟睡着了,手里的烟将衣服烧着,“差点引起一场火灾。”
“陈登勇的勤奋令人震惊。”西北师大美术教师杨国光如此评价他。
1999年下半年,已经退休的陈登勇应甘肃老年大学学员的强烈要求,被聘为甘肃老年大学的老师。此后20年,每周四节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再后来,陈登勇又先后被兰州市老年大学、兰州石化老年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校等聘为老师。
当时,因自己“没文凭”,兰州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还颇有微词。校方就请陈登勇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同时举办了小型展览,“大家听完、看完,‘微词’也随风而逝了。”
今年,陈登勇已过古稀之年,因为抱恙,他停了教学的脚步,“当老师就得负责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员们一个个都来看他,希望他早日康复,更希望他回到讲台上,“好了,我一定会再去。”
身体好些时,陈登勇就在自己的“永鞠斋”里,提笔试着画一画。“永和鞠,分别是自己和妻子名字中‘勇’和‘菊’的谐音”,陈登勇以此感谢妻子的默默支持,也为自己暗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