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齐兴福 杜雪琴
“中药材就是我们的‘铁杆庄稼’,家家户户都靠它吃饭。”夏日,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数百亩黄芪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村委会副主任贾立明对记者这样说。
陇西县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县里大力实施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为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2018年,县里对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亩200元至600元资金或物资补贴。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专项扶贫资金1825.6万元,扶持2.15万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3.92万亩。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推动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县里依托当地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全县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中药材、马铃薯、牧草、牛羊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功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
“户均两头牛,脱贫不用愁”——2016年,陇西县提出“5532”和“5522”种、养模式,以草畜一体化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所谓“5532”,即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鼓励其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牛3头,年增收2万元以上;“5522”指的是,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羊20只,年增收2万元以上。
在此政策的引领下,陇西县草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全县年转化各类牧草78万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引进优质基础母牛1.5万头、全县牛存栏7.8万头,引进优质基础母羊3.6万只,全县羊存栏达21万只。
村看村,户看户,脱贫攻坚全看党组织。云田镇上大道村的一处开阔空地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这是由上大道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一家集香菇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全村168户贫困户。
2018年,该合作社争取世行项目资金430多万元,建设香菇标准化种植大棚30座,并将这些大棚承包给贫困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采摘回收。贫困户一方面从管理、务工中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能得到合作社的股金分红。
小蘑菇产生大能量。截至目前,陇西县共建成各类香菇大棚1189座,年装菌棒518万棒,年产香菇3000吨以上,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带贫增收效果明显。
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近年来,陇西县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通过资金入股配股、按股分红带动发展。2019年,全县基层组织组建7家合作社建立了7个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1332户,建立种植基地35个,带动贫困户3971户。此外,按照股权化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引进建成扶贫车间23家,吸纳劳动力16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4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时下,行走在陇西大地,各类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力成长,不仅点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