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脱贫攻坚改变了什么?
田在云上,云在天上。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回岔村坐落在云田镇的一座大山之巅。山头一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处通达。
2018年6月,48岁的邢军一家搬到了这里。“相当于是‘拎包入住’,我们只花了6000元铺了地板,其他建房的钱都是国家补助的。”邢军说,跟原来相比,他现在“过上了蜜一样的生活”。
邢军家原来住在3公里外的一处山坡上,院墙是一道深沟,“墙上裂着缝,遇到天阴下雨就心惊胆战”。除了住房,更难的是吃水。他隔几天就要到很远的涝坝去拉水,“天不亮就得出发,去迟了水就被人抢光了”。2017年,他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搬到新家后,邢军一下子感觉日子有了奔头。2019年,他种了40多亩中药材,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此外,他还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学会了养蜂,农忙之余,又多了一份“甜蜜的收入”……“收入稳定,房子坚实,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这好日子真要感谢国家的精准扶贫好政策。”邢军这样说。
邢军是当地脱贫攻坚受益者的代表之一,这样的生动事例,在陇西县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至2019年底,陇西县贫困家庭普遍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四季有衣换,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同时,“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和参保资助率均达到100%,住院报销平均补偿比例达到93.13%;县里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借力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县里大力实施各类惠民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县21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施农电网改造,全县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10个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68所、幼儿园114所;在农村养老及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
全面小康,陇西怎么做?
眼下,陇西县虽然已经退出了贫困县之列,但全县仍有1391户、4137人尚未脱贫。此外,还有1273户监测户、1765户边缘户。
脱贫不易,巩固更难。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陇西县如何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确保全面小康?
“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抓巩固、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紧盯重点人群,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督查问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陇西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采访中,陇西县委书记鲁泽这样说。
今年以来,陇西县紧盯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人群和薄弱村,制定出台《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强化作战措施、明确作战时限、压实作战责任,全方位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
针对4429户上述3类重点人群,县里全面实行“一户一名责任领导、一名帮扶干部、一个帮扶计划”的帮扶责任体系,已确定各类帮扶项目16项,安排帮扶资金894万元。
针对排摸出的37个薄弱村,县里紧紧围绕村组道路砂化硬化、自然村动力电改造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作用发挥、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任务安排资金项目,全面补齐薄弱村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针对重点扶贫项目,县里紧盯总投资3.94亿元的5大类20个项目,全力推进资金拨付、建设进度和效益发挥等各项工作。
此外,县里还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着力培育脱贫主导产业,稳定提高贫困户收入,努力推动全县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项项惠民实事正在落实,一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幅干群合力、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战斗场景仍在继续,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陇西正在全速行进!
记者手记
闯出一条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齐兴福
在陇西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当地的“老汉”。
说是“老汉”,其实他们的年龄不算大,也就50岁上下。52岁的贾随太去年尝试网络直播带货时,很多人说“这老汉是喝大了胡整哩”。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胡整”的“老汉”不到一年就在网络上卖掉了20多万元的中药材。
云田镇回岔村村民邢军与老贾年龄相仿。2019年初,老邢通过“快手”APP学会养蜂后,引进了4箱蜜蜂,当年就收入4000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老邢,又引进了22箱蜜蜂,“到年底蜂蜜至少能卖3万多元”。
攀上一张互联网,闯出一条致富路,开辟一片新天地。时下,在陇西,跟老贾、老邢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依托县里搭建的电商平台,将中药材、菜籽油、苦荞茶、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致富路是闯出来的——在陇西采访时,许多当地人对记者这样说。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透射出陇西人民面对贫困和苦难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不屈精神。
“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只要敢打敢拼,日子肯定能好起来。”今年,邢军除了养蜜蜂,还种了40多亩中药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比物质脱贫更可贵的是精神脱贫。行进在陇西城乡,记者一路走访,一路感慨:这些从精神上已经脱贫的人们,告别经济上的贫穷,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