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农家书屋”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农家书屋如何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提升自身的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初夏时节,记者在会宁县采访时欣喜地发现,当地以农家书屋为载体,推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开展科学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探索“农家书屋+”延伸服务,使农家书屋告别了传统意义上那间小小的书屋,迈向全新天地,助推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
“农家书屋+” 加出文化大院来
在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王东良、王琳夫妇创办的农家书屋,在村民的眼中是一个特殊的所在。
这座农家书屋,已经“+”出了一个文化大院,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农民大学”。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村民都喜欢来这儿坐坐,看书、学刺绣、剪纸,唱秦腔、看电影、打乒乓球……
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眼前的这座农家书屋旁,古陶博物馆、红堡子红军长征纪念馆、党史史料馆、文化艺术戏曲馆、中华孝道文化讲习堂比肩而立,颇具规模。
王东良、王琳夫妇创办这座农家书屋已经20年了。从最初只有两三千册书刊的一间“乡村阅览室”,到如今藏书15万余册、藏品1万余件,年借阅2万余人次、接待人数5万人次的文化大院,王东良动了很多脑筋,也做了很多尝试。
村民对农业技术有需求,王东良就多方奔走,建成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邀请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定期来开展培训,手把手教农民种蔬菜、小麦。
村民酷爱秦腔,王东良带领他们成立了红星秦腔艺术团和红星舞蹈队,农闲时排练秦腔、舞蹈。他还建立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农民开展剪纸、刺绣、武术、会州小曲、会州锣鼓培训。
随着农家书屋的人气越来越高,有很多外地的地域文化爱好者来农家书屋参观学习,王东良成立了乡村地域文化考察调研小组,组织地域文化爱好者一起考察。他还在农家书屋旁安装了健身器材、乒乓球案等,方便农民健身娱乐……
“农家书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走进文化大院的人多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酗酒赌博的人少了,晒暖暖捣是非的人少了,闹矛盾纠纷的人少了。
村民马贵堂不仅爱到农家书屋看书、学习,还开着自己的双排客货车,载着王东良和其他地域文化爱好者考察村子四周的土堡子。一来二回,他不仅把自己学成了半个“堡子专家”,而且戒掉了打麻将的嗜好。 (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