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09日
第02版: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产业花开布楞沟

(接1版)

“赶着牛羊”奔小康

一大早,马大五德就开着红色的饲料车驶入养殖场,两边的羊舍里,羊儿亲热地围上来,又咩咩叫唤着奔向食槽。

马大五德开始投放颗粒状饲料。“这种配方饲料含有胡萝卜、玉米、苜蓿,营养好,羊吃了长得健壮。”他扬起浓黑的眉毛说,“养羊也要讲科学。刚刚给羊‘换了床铺’,铺了竹条漏粪板,羊住在上面干净又卫生,不容易生病,漏到下面的羊粪是上好的肥料,种菜户上门抢购,1方100元,供不应求哩!”

引人注目的是,每只羊耳朵上都佩戴着“智能耳环”,上面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可溯源查询。一只编号为213的小公羊,名叫辛巴,“性格腼腆”,它的出生地、入栏时间、体重、每天的步行数等,都有详细记录。再仔细查看,辛巴已“名花有主”,被广东一家公司认购,长到40多公斤就出栏。

马大五德是一位返乡青年,负责的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中石化投资60万元援建,村里28户贫困户入股。年存栏3000多只湖羊、小尾寒羊、杜伯羊、细毛羊等,2019年出栏8000只羊,给每户发放青贮草520公斤、分红2000元。

“给马艾布等4户兜底贫困户分红高一点、每家2800元。”马大五德说:“我是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致富的。我要养好羊,带动乡亲们发‘羊’财。”

在东乡县发展牛羊主导产业的“155”产业扶持政策下,全村人养牛养羊热情高涨。

70岁的老支书马占海尽管胆囊有些毛病,但他每天坚持去旧宅院照看他的“宝贝牛”。9头牛膘肥体壮,他拎着水桶给水槽盛满水,添上青贮饲料,看着牛儿们吃得欢腾,才歇口气。“这些‘宝贝疙瘩’得精心伺候,今年的收入还要靠它。眼下脱了贫,以后还要致富呢。”马占海说。

农家乐“乐”了村民

在削山填沟、易地搬迁的新农村,村民们开办起农家乐。游人来了,人气旺了,布楞沟农家乐兴起来了。

牟耀红家的农家乐,玻璃钢棚、遮阳网营造一方荫凉,庭院整洁,几盆翠绿的酒瓶兰像在门口迎客。五间宽敞的大瓦房里,牡丹花毯上的炕桌上,围满了客人。

55岁的牟耀红忙着剁羊肉、土鸡肉,儿媳妇正在炸东乡油馃馃,儿子给客人添茶倒水,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我们村穷,留不住人,我们一家搬到达板镇。现在,村里大变样,我们又迁回来了。去年农家乐收入8万多元。”牟耀红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前些日子客人少,就把散养的900只土鸡卖了,1只近百元。这些天客人渐渐多了,剩下100多只土鸡又能招待游客了。”

眼看着来村里的游客渐多,村民马外那西建在新村的农家乐并不着急迎客。巨大的蒸笼、锃亮的水壶、宽大的面板等,被放置在案头。

马外那西是想在旧宅院那边作文章。

旧宅位于布楞沟村史馆下面,旁边就是布楞沟村民俗馆,游客来来往往,人气很旺。瞅准了这里游客多的商机,一家人在旧宅院修建新的农家乐,刚上了房梁,马上起瓦。“再加劲干两个月就建成了。这边院子宽展,能修建11间房吧。瞧我栽的梨树、枣树长得多好,秋天开业时请你们来吃巴梨、枣子!”马外那西说。

说这话时,梨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仿佛招手欢迎我们再来。

记者手记

在奋斗中收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发展产业,致富有路。7年前,布楞沟村产业基本空白。如今,布楞沟产业兴起。

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唤醒了布楞沟村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种植传统的小麦、洋芋,到经济价值高的木耳、金银花,从养耕牛到养殖商品牛羊,从发展农家乐到兴建民俗馆,多元化产业蓬勃兴起。

这些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也有待提质升级,但布楞沟人不停探索、实践,千方百计参与生产、融入产业,发展适宜自己的致富产业,他们在奋斗中收获的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是对未来满满的希望。

群众在发展产业中尝到了甜头,更增加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从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努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这种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充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2020-07-09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1 1 甘肃日报 c199426.html 1 产业花开布楞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