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07日
第01版: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水至福来布楞沟

布楞沟村新貌。孟 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邱暄美 王朝霞 杨唯伟 王睿君

一只木制水桶,静静地立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村史馆陈列室的一角。

在7年前,这只用几圈铁丝箍着13块木板的木桶,还是村民马麦志家解决吃水问题的生活必需品。从马麦志的父亲开始,家里就用这只木桶,赶着毛驴到十几里外的达板镇驮来洮河水,或是到沟里搬运苦泉水,或是从自家门口水窖里打来积蓄的雨水雪水,一桶一桶地搬到家里。

从父亲手中传到马麦志,木桶边沿已经磨得溜圆光滑,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也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过路的客人口渴坏,干旱年,端不出一碗水来。”因为缺水,“花儿”唱出了苦涩的味道。“宁给一口馍,不给一碗水”,流传成一句俗语。

7年里,沧海桑田,如今自来水通了,曾经的必需品,变成陈列品,甚至成了76岁村民马仲成眼中“过了时的老物件”。木桶曾经作为布楞沟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变成布楞沟人心中的记忆,沟外人看着稀奇,也让无数来布楞沟参观的人感慨万千。

小水桶身份变化的背后,是一汪清水引起的华丽蝶变。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走进马麦志的家中,察看水窖水质。当时一米见方的窖口没有遮挡,浑浊的雨水勉强没过窖底。马麦志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尝试从水窖打水,亲自体验了村民日常吃水的艰难。

总书记嘱托:“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当年2月28日,布楞沟村开工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从镇里埋设了15公里的引水管道到村里,建起了7座蓄水池,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

春末夏初,通水那一天,16岁的马海龙和弟弟妹妹聚在院子里,前前后后不知拧开了多少次水龙头。这个随家人在外11年,早就见过世面的少年,第一次那么真切地体会到自家用上自来水的快乐。

喜悦的日子,因水的到来,越来越多。

(转2版)

2020-07-07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1 1 甘肃日报 c199009.html 1 水至福来布楞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