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02日
第08版:甘肃新闻

感受领袖风范为民情怀 更好领悟践行初心使命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阅读交流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部采访实录,客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风范、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和优良作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直击读者心灵,让读者深受感动、深受启迪、深受教育。两部采访实录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砥砺初心使命的鲜活教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提供了新的范本,对于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践行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教育示范意义。

这两本书出版发行后,甘肃日报社社委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研读,掀起了学习热潮。为进一步推动这两本书的学习活动走向深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深化学习型报社、学习型集团创建工作,6月24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组织举行了《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阅读交流会。现将阅读交流会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学到深处 干到实处

甘肃日报社编委、总编办主任 张 倩

捧读《习近平在宁德》,跟随习近平在宁德留下的足迹,感受他深沉的“宁德情结”,追寻他不变的初心,从一个个故事和情节中,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坚定、什么是执着、什么是情怀……

在读这本书时,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求,对书籍的热爱。在宁德两年时间,习近平工作十分繁忙。但同事们常常见他手不释卷,一有空就拿出书读。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

《认知天性》作者彼得布朗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联想到习总书记对学习的态度,我忽然觉得,这句话也许可以看作习总书记有如此博大宽广的世界眼光,能够精准洞悉世界发展大势,信手拈来历史典故的一种注解吧。

学之深、才能信之坚,信之坚、才能行之笃。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应当像习总书记那样,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在读书中积蓄力量,在学习中增长才干。特别是真正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真学、真用上见真章。

在宁德期间,习近平跑了很多地方,最远的到过还未被开发的福鼎县嵛山岛,也去过海拔最高的屏南县仙山牧场。刚到宁德的那一个月,他没有立马烧“三把火”,而是扎扎实实到基层调研,跑遍了宁德的9个县,而且每次都要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在这一基础之上,习近平提出了“四下基层”。如今,32年过去了,“四下基层”这一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造性举措,依然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有一句话说得好——“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因为,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的老师。像习总书记“四下基层”那样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体验或是一篇深度的报道,更是一种作风的转变、品质的锤炼和责任的担当。下基层之切,在于态度之恳切、心情之热切,感情之真切,惟此,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来,才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宁德是“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当时,大家都想求变,但不知如何变。习近平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他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奇迹出现。要树立长远观念,坚持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工作。

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到,无论困难是什么,无论目标多远大,都离不开两个字:“实”与“干”。大到地方发展,小到项目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的作风。

今天的甘肃日报和报业集团,正处于事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在新闻宣传方面“讲述甘肃好故事,传递甘肃好声音,树立甘肃好形象”;如何在产业经营方面“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打造新能力,增创新价值”,都需要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每一个甘报人脚踏实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钉接着一钉钉,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我们在担当中快干、实干、会干,共同为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而不懈努力!

人民至上 实干笃行

甘肃日报社编委、出版部主任 刘 成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两本书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一样,都是采访实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对采访实录这种体裁感觉很亲切,因为它最能反映真实场景,这几本书借助亲历者的讲述,立体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步一步走来的真实足迹,令人感动,发人深思。读《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两本书,仿佛倾听着亲历者娓娓道来,而我们在静静感悟,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益处。

这两本书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和宁德两地的从政轨迹,感人的事例很多,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为民”“求实”“笃学”“尚廉”等几方面。

人们常说,“根深叶茂”,根扎在基层、深深扎在人民中间,才能长出参天大树,才能永远青翠繁茂,生机勃勃。《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两本书有一条主线,就是“人民”二字。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他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和宁德工作时,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基层调研,到群众中去,在宁德离任还是在基层进行了交接,被传为佳话。

在基层,有我们在办公室里所不能了解的真相,群众的所思所想,在办公室是了解不到的,也看不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地,扎根于中国人民。它的出发点在于人民,落脚点仍是人民。

在《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本书中,求实二字贯穿始终,习近平同志在这两地工作时,施政方略都是从实际出发。在宁德时,他根据当地“老少边岛穷”的现实,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主张,就是从实际出发,为宁德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抓住“实事求是”这个要害,干工作、做决策、解决问题才能不出岔子,也才能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做好。

路走得实,步子才会稳。《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书中,求实务实唯实的故事很多,大事始于实干,做实事的人才能干成大事,做大事的人也最爱干实事。

习近平同志的生活工作经历,往往与书相伴,以书为友,让人印象深刻。《习近平在宁德》中也写道,他爱读书、爱学习是出了名的,有时候同志们到他家去汇报工作,就看见一摞一摞的书堆在地上,走路都得绕着走。

读书是为了锤炼思想、博采众长、指导实践。只有把自己的思想需求和工作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读书学习才能成为一件乐事、趣事,令人陶醉的事。这是我读《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本书真切的体会。

俭朴清廉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生涯,无论是在厦门还是在宁德,习近平同志生活是非常俭朴的,物质享受从来就不是他的追求。这两本书有很多插图,留下了习近平同志许多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习近平同志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俭朴自然,毫无官气。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下党乡调研的照片,会场中,主席台是小桌子拼成的,桌布是床单,墙上红纸黑字大书“会场”二字,几十年前基层开会的景象呼之欲出,俭朴得令人动容。

身教胜言传,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宁德,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为他的清廉俭朴而感动,而读这两本书,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清廉如水的作风,如细流涓涓,润人心田。

始终保持炽热的为民情怀

甘肃日报社编委、社会民生部主任 李近远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两部采访实录,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他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过程,有了非常真切的感悟。

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注重基层作风的深切感悟。无论是在厦门,还是在宁德,无论是在到任之初,还是离任之时,习近平总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新到一地,他先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是什么状况,有什么期盼,贫困地区到底有多困难。直到掌握当地整体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在理论上做提升,在措施上寻突破,成竹在胸后,这才有的放矢,谈思路、说对策,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团结带领大家,从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开始,踏踏实实做工作,认认真真担职责。他的这种工作作风,让每一位曾和他共过事的人,都为之感动,为之敬佩。

二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严以律己、平易近人,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优良作风的深切感悟。初到厦门,他独自坐了8个小时的班车。到宁德赴任,他拒绝了宾馆套间的安排,住在宿舍,吃在食堂。办公用房、汽车,都沿用前任所留。无论到哪里,他都坚持读书、坚持学习,从不放松。为了到最偏远、最困难的村落看一看,习近平换了两次车,走了两个多小时,走得汗流浃背,却一刻都没有歇息,立即开展工作。他不但严以律己,对家属也严格要求。他丝毫没有官架子,到什么地方都保持随和、谦逊的态度。和下属交流工作,始终摆事实、讲道理,不以权压人。在力所能及、合理合规的范围内,尽力解决基层干部的困难和问题。到了基层,老百姓家里黑乎乎的茶罐子,他拿起来就喝。开会请村支书坐中间,请基层干部先发言,和基层同志真心交朋友、拉家常。即便此后身居高位,只要是同事过的基层干部,哪怕过了很多年,他都记得曾经的往事,能叫出对方的姓名,主动打招呼。书中这些细节,比比皆是,也处处感人。

三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始终保持炽热为民情怀的深切感悟。从梁家河到正定、厦门、宁德,青年习近平所任职的,都是经济欠发达、群众日子苦的地方。发展经济、脱贫增收的任务都很艰巨,面临的困难问题,都是长期存在,难以破解的。面对挑战,习近平就像在梁家河那样,迎难而上,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观望等待,说干就干,从当地最需要解决、最难解决的事情破题,从困难群众最期盼、最难心的问题入手,想实招、真出力,立足实际、奋力拼搏,既讲“弱鸟先飞”的意识,也说“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大家找准前进方向,走准发展路子,解决突出问题,实现规划目标。人地生疏,困难重重,是什么力量,让青年习近平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全身心投入厦门和宁德的工作?看完书后,我终于明白,是因为他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保持炙热的为民情怀。如果要说初心的话,这份力量,应当来自他在梁家河插队时就下定的决心:“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和宁德的经历,正是他初心不改,持之以恒,立志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又一生动实践。

进德修业 兢兢业业

甘肃日报社子报办主任、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负责人 李晓君

读过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和他在正定、在宁德、在厦门的采访实录之后,感悟颇深。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格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是在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中养成、沉淀、升华的。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奋斗者的光辉形象,也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在平凡中成长的非凡历程。

职业和事业

职业是一份工作,事业是一种情怀。

1985年,习近平同志初到厦门工作,他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

大事即事业。多年来,习近平不论在什么地方、担任什么职务,都把每项工作当成为百姓谋幸福的事业。他在宁德任职时提出,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厦门时,他牵头制定的厦门的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他将立足本职的兢兢业业与放眼长远战略眼光相结合,这样的情怀值得书写、更值得学习。

把职业当成事业,在思路上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更高的站位、更加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实践中要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既不要急于求成,又不能陷入平庸,这样,才能既有位、又有为。

敬业和乐业

敬业是一种态度,乐业是一种修为。

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对职业有敬畏之心,体现的是我们每位公民对社会的基本责任。习近平对工作的态度,已经从敬业升级为乐业。

乐业,是以苦为乐的境界,是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习近平到宁德工作,开局就是下基层;在调离时,他与下一任的交接也是在调研中进行的;他亲民、爱民,走到最贫困、最偏远的地方,心系最艰苦的百姓……因为热爱人民,所以热爱工作,体现的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乐业,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信仰和对人民深厚的情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努力,敬业并乐业。乐之于业,才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乐以忘忧,享受工作的乐趣与美好,对事业执着又炽热。

专业与学业

专业是一种能力,学业是一种追求。

习近平在宁德时就闽东财政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统筹;在厦门,他提出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和21个课题,为厦门的发展做出了全局性的贡献;他提出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倡导发展船舶工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等,在任期之后的多年时间里,这些科学发展方案依然闪烁着战略家的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用实践告诉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有专业精神。要做到专业,就要不断学习。

习近平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日理万机但又手不释卷。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带了两大箱子书;在日常工作中,他坐在车上带书,下基层看书又买书,回到办公室桌头上也放着书……学习与实践使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逐步形成,并最终构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技不压身,学无止境,在不断的学习中使专业知识更丰厚,在实践中更加明晰需要补充哪些知识与能量,使专业与学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才能获得个人真正的成长。

职业、事业;敬业、乐业;专业、学业,进德修业,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这是大业,也是伟业。

永久奋斗 超越“小我”

甘肃农民报总编辑、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农民报分公司总经理 宋振峰

捧读《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两部采访实录,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直抵灵魂、叩击心灵,让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越学越深深感受到厚重的真理味道、理论味道、实践味道,越学越深深感受到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

人民至上,立志做事

不论是《习近平在宁德》还是《习近平在厦门》,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总书记“接地气”、亲近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能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所倾注的深情厚爱。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情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正是始终将人民放在心头,将为人民服务落在实处,他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闽东日报》复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作为《甘肃日报》农村版,《甘肃农民报》要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新闻宣传报道中“面向农村、服务农民”,认真践行“四力”,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奋斗的强大力量。

自找苦吃,主动作为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提到的这样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学生,他说,习近平同志多次讲到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的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凭借这种信念,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前进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

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甘肃农民报》更应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主动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茁壮成长。如果我们不拿出“改”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行动,就会跟不上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下大决心、下硬功夫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后,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指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摆脱贫困。

“弱鸟先飞”,就是要知己不足,奋起直追;“滴水穿石”,就是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甘肃农民报》正处于爬坡过坎、吃劲要紧的关键阶段。我们决不能怨天尤人、知难而退,要弘扬“弱鸟先飞”的理念,要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找准治疗“思想病”的药方,解决头脑中的“贫困”问题,自我加压、埋头苦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相信“弱鸟”一定能努力超越“小我”,飞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来。

坚定理想信念 奋发干事创业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务分公司经理 李小非

《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两组采访实录,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源泉,更好领会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更是一部指导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做好各项工作的生动教材。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学到了很多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可谓感悟颇多。

一是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阐释了党员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曾亲口对时任厦门市计委常务副主任的吕拱南说:“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我的家庭,来源于我在陕北艰苦地方上山下乡,来源于劳苦大众,所以我就选择走从政为民的道路,不会走别的道路。”他反复强调要“不忘初心”,是有着深厚家庭根源、社会实践根源的。

习近平同志言传身教,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我们做出表率和榜样。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三观”正,是为党为国家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根本。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持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素养,慎独、慎微,严格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二是学习发扬“闽东精神”,加快印务分公司商务印刷转型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工作时响亮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路,一直贯穿于习书记在宁德工作的始终,并被闽东人民传承发扬,称之为“闽东精神”。

印务分公司转型发展起步不久,还存在较多技术、设备、人才、营销方面的短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近两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印务分公司在商务市场上有了一定突破,但仍需进一步凝神聚气,把干部职工内心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要勇于面对“弱”的现实,绝不能自甘平庸、无所作为;要鼓起干劲,要有“先飞”的劲头,有“穿石”的韧劲。

三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印务管理团队。1984年任宁德地区霞浦县委书记,因“杜国桢案”受处分降为福鼎县委副书记的杨有志同志回忆说,过去大家有一种观念,闽东穷又缺干部,必须把干部留下来。但习近平同志却主张把干部输送出去,通过多岗位历练,培养和锤炼干部,他们不仅能为闽东未来发展助力,更能在更多领域发挥才智。现在看来,他这种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极有远见的。

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大到一国,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部门,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道理,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然要有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团结一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这支队伍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公司不断前进的保障。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管理团队,一要严把德才标准;二要坚持公正用人;三要拓宽用人视野;四要激励干部积极性。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2020-07-02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阅读交流会发言摘登 1 1 甘肃日报 c198275.html 1 感受领袖风范为民情怀 更好领悟践行初心使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