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青
大河家是一个地名,是隔着黄河,介于甘肃省与青海省之间的一座小镇,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面是地势险峻的积石雄关,北面是黄河天险上著名的临津古渡口,是古丝绸之路主要之要津和甘肃进入青海之门户。大河家下辖10个自然村,其中有著名的“保安三庄”——大墩、梅坡、甘河滩。从1980年起至2020年的近40年间,大河家成了文学创作的沃土,有很多写作者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以大河家为写作对象,写下了数量众多的华彩篇章。
从文体划分,散文有张承志《大河家》、马少青《积石山那崎岖的小路》、马步升《大河家》、马学英《古风大河家》、马祖伟《情满大河家》、马沛霆《路上更觉路途遥远》、李萍《临津古渡》、马春芳《小镇大河家》、大司农《我写〈大河家〉》等;诗歌有马少青《积石山在歌唱》、马世仁《古渡新景》、丁生智《牛皮筏情思》、马尚文《大河家》《红崖》《静安堡》、马学武《歌唱积石山》《保安人的歌》《保安山庄》、马文渊《走进积石山》、马惠龙《大河家集》等;词有马尚文《忆秦娥·大墩》《念奴娇·积石雄关》、冶福云《菩萨蛮·积石关》等;马少青短篇小说《马六》的叙事地叫“东塔村”,这个村庄“坐落在黄河南岸的积石山下”,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个“村庄”显然是大河家镇下属的“保安三庄”之一。马少青出生于大河家大墩村,马少青的写作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母族保安族展开,他所有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地点,都是与“东塔村”一样的保安族聚居村,是他现实故乡与精神故乡的混合体。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琳创作的长篇小说《腰刀的歌》描写了保安族儿童成长的故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这是第一部以保安族儿童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叙事地点在积石山下的黄河边,大河家镇的一个保安族聚居村,这里的大多数保安族人除务农外,以打制腰刀补贴家用,小说主人公马小龙的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个腰刀匠人,马小龙从小耳濡目染,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就能独立打制腰刀了。以上作家中除张承志为回族,马步升、李萍、张琳为汉族外,其余作家全部为保安族。截至目前,保安族书面文学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属于空白状态。或许在不久的某一天,由保安族作家创作的以“大河家”为叙事地点的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将面世。另外,由以上文学作品衍生出的关于大河家的文学评论文章有高平《看积石》、马步升《积石山的主旋律》、高凯《书写保安族文化的学者马少青》、杨志娟《大河家的故事——保安族民俗文学述评》、彭青《唱给保安族的赞歌——马尚文诗歌创作论》、马自东《张承志与他的〈大河家〉》等。为什么大河家会成为文学创作中的“沃土”?并且有绵延不绝之势态?
首先,大河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河家镇位于积石山县西北部,地处甘、青两省三县交界处的黄河南岸。大禹治水的源头就是大河家的积石关,黄河从这里穿过。历史上曾在这里设置过河关县、临津县、积石军、积石州、积石关、静安堡、长宁驿等军政机构,明朝时这里为河州茶马互市的榷场,文化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有大墩峡、崔家峡、红土洼、石佛寺、黄河大桥、临津古渡、积石雄关、禹王庙遗址、大禹导河遗迹、黄河放筏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文学创作源泉。
其次,大河家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多样,为书面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从广义上讲,民间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生活在大河家的保安族、撒拉族、回族、土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创造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以保安族为例,保安族手工业中有冶铁业、木工、石工等,其中以保安腰刀制作最为著名,保安腰刀工艺繁杂,折花腰刀精湛绝伦。保安族民间音乐包括“花儿”、宴席曲、歌谣等,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谚语等,民间歌舞有宴席舞、扇子舞、斗来舞、五比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为保安族作家提供了养分,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色彩。
保安族作家群的崛起,也使得大河家成为保安族作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大河家是保安族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保安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才能得心应手。积石雄关、临津古渡、保安山庄、保安族“花儿”、保安腰刀等成为保安族作家反复写作的主题。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河家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但对这片沃土,还需要向纵深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