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第10版:文化

【民俗风情】

端午竞渡

“旱地龙舟”比赛 杭兴微

王贞虎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许多地方都要进行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赛事,海外华侨聚居的城市,也大都组织同样的活动。

这一传统活动据说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但事实上,竞渡之事早在屈原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在屈原本人的诗词中,也有反映竞渡风俗的佳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舲船实际上就是当时竞渡所用的狭长而轻便的小船。乘这种船,船桨齐划顺沅水而上,早晨乘船从枉渚出发,晚上就可住宿辰阳。朝发而夕至,正是这种轻快小船的特长和竞渡风俗的写照。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不仅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一项重要活动便是以刻画为龙形的独木舟,在江河中开展竞渡游戏,这便是端午节竞渡习俗的由来。

但是龙舟竞渡也并非百越民族的专利。曾在几处战国古墓出土的铜器上,发现过龙舟竞渡的图案,这说明其他民族亦有此项水上竞技活动。但总的看来,龙舟竞渡是以沅湘一带为中心的南方风俗。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历史上, 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盛行,从以下几首诗中,即可窥见一般。

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竞渡》一诗中写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储光羲在《官庄池观竞渡》中写道:“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然而描写最为生动、全面的竞渡诗,却是张建封的《竞渡歌》,读后令人犹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这首《竞渡歌》绘声绘影地告诉我们,竞渡时两岸观者如堵,仕女如云,罗衣成群,银钗映日。场面激烈、壮观,惊心动魄。

声势浩大的竞渡活动,在农忙时节,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五代时有些地方官府,曾明令禁止竞渡。如当时祁阳县令萧结,就曾在禁令上批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

明清时期,民间竞渡活动又再度兴盛。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活动,由原来的端午一天,拓展到了一个多月。即从四月初八揭篷打船,五月初一新船下水,五月初十至十五划船赌赛,十八送标。竞渡活动历时经月,规模之大堪称空前。

其时龙舟形制、色彩也都有了一定的规格和要求:长者十一丈;中长者九丈五尺;短者七丈五尺。色彩分为白龙、黄龙、青龙和红龙四色。不仅船身,包括船上的饰物、划船桡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统一的颜色。比赛场地、路线、起点和终点,都有了明确的画定。在终点设标船,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当时的龙舟竞渡活动,除上述地区盛况空前外,福建、广东及四川一带均很盛行。除江北无水乡之便外,龙舟竞渡成了各地普遍的习俗。据说在中国现存的数千种地方史志中,就有二百二十七种有龙舟竞渡活动的记载。

2020-06-24 【民俗风情】 1 1 甘肃日报 c197229.html 1 端午竞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