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第08版:理论

【智库建言】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第4期(总第53期)

导 读

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期智库建言,就全省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模式创新与综合效应发挥进行了纵深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打造甘肃文旅融合的“升级版”积极建言献策,全力助推全省双产业融合再上新台阶。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曹 殊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有力支撑,是生态文明的重大实践,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根植于陇原大地的山水生态、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旅游价值,以乡土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牧为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甘肃特点、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抓主抓重、科学规划,提升品位档次。牢固树立全域一盘棋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精准扶贫专项规划结合起来,综合布局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定位。坚持景区景点辐射乡村旅游,一方面,通过推进全域旅游盘活景区资源,大力发展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环境景观布局,从建筑、街巷、尺度、色彩等多维度提升村落颜值。

综合施策、分类推进,突出乡土乡愁。深入研究区位、市场和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形成不同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发展深度体验型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一批旅游标杆村,使之成为乡土文化的样板、休闲体验的港湾、熙来攘往的驿站、乡村振兴的亮点;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把景区周边村庄打造成体验乡土风情、参与民俗活动的重要落脚点;发展观光休闲型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民俗风情街、特色美食街、旅游商品街,将乡村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休闲目的地。

合理利用、强化支撑,促进文旅交融。加强宏观管理,政府部门应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牧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基础。开发乡野民宿、田园康养、精品度假、乡土体验、创意农业、农耕研学、低空飞行、生态露营等新产品形态,促进农旅、文旅、林旅、水旅、工旅、体旅等融合发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坚持内涵经营,探索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形态,走个性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知名品牌,实现点上开花、线上飘红、面上结果。挖掘人文资源,根据村庄特点和实际,推出自然风光观赏、民俗文化体验、户外登山探险等旅游产品,丰富参与互动项目,厚植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底蕴。

完善功能、提升质量,推动健康发展。依托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和实训基地,分级、分批、分类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致富带头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开展培训。建立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卫生等方面的指导监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品质。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两个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改造基础设施的同时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努力形成政府积极主导、行业部门监管、群众自主参与、市场投身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强化宣传、注重营销,释放品牌效应。继续借助“一会一节”、伏羲文化节、牡丹文化节、乞巧女儿节及乡村各类采摘节、美食节、民俗文化展演等节会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增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形象。加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推广,积极与电商平台对接,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平台,拓展乡村旅游互联网营销渠道,让更多游客通过互联网走进乡村。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多元融合迸发文旅产业活力

丁国安

“十三五”期间,甘肃文旅产业以融合发展为引领,保持了整体平稳的发展态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更加举足轻重。今后,甘肃文旅产业要在多元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做足文章。

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地产的融合。以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吸引物及其配套设施为契合点,嵌入农业与文化、休闲和体验等功能,突出最新科技和时尚元素,构建休闲、体验农业与地产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有序开发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资源,完善产业名录,加快目的地全域开发进程,做靓“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通过更大的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市场培育等举措,加快打造以高科技农业或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业为主体的吸引物以满足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相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新型农业产业。推进农家乐为基础的地产开发,整合乡村旅游与文旅地产,使文旅和地产深度融合,提高文旅资源聚合度,实现乡村旅游依托文旅地产提升消费品质,文游地产借助乡村旅游提高品牌价值的目标。

加快文旅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制定符合工业演进规律的融合战略,用好、用实国家层面的多种利好政策,持续提供土地、财税、金融和人才支持,设立鼓励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文旅与工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工业文明特色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把工业遗迹保护开发作为推动工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创建观光工厂、矿山公园、工业小镇等特色景点,让游客在获得有别于传统旅游体验的同时感受工业文明。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遵循文旅与工业融合是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变提升附加值过程的渐进规律,借鉴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全力支持省内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文旅融合,促使文旅与工业相互交织、融合共生,延长产业链、扩大价值空间。创新文旅产业运营模式,把握“新型基建”对产业产生颠覆性变革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切入机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5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以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重塑产业运营模式,依靠科技最新发展成果,改革管理方式,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推进文旅产业与节(展)的融合。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构建文旅综合发展平台,放大节(展)以文带旅、以旅彰文功能;发挥我省地缘优势和文旅产业的后发优势,增强产业协同能力。将文化博览会作为切入口,依托省内已举办的各类国际文旅节(展),不断拓展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产业项目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节(展)品牌,拉动交通、餐饮、酒店、演艺、旅游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释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潜能,凸显省内唯一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创新空间的作用。利用现有的功能区域,创建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广泛开展国际文化贸易会展活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综合发展能力,提升功能区文旅产业溢出效应。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擦亮文化旅游“金字招牌”

黑晓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更是甘肃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奇观以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根基、宝贵资源和比较优势。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把牢敦煌特点,集中展示敦煌文化旅游精品。敦煌文化历史悠久,千余年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敦煌故事。敦煌文化孕育了开放包容、崇德向善、大盛融通的敦煌文化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今天,敦煌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牢“敦煌特色”,展示敦煌精品,使敦煌文化旅游始终具有敦煌属性、体现敦煌精神和敦煌特点。在坚守敦煌历史人文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中高端与大众化结合、文化体验与旅游产品结合等手段,将历史遗迹同现代人文关注点结合起来,赋予历史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生机。真正向世界展示与千年敦煌文化底蕴相匹配的叫得响亮、颇具魅力、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观。

挖掘文化内涵,活化传承敦煌历史文化精神。要进一步发掘敦煌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意境。既要研究敦煌景点形成、发展的历史和景观的特征、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也要横向开拓,多方面发掘与景观相关的人物、事件,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今天社会的关联和对今人的启发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手段,建设高技术含量的历史文化产品,开发更多的历史实景剧演艺,把遗址、遗存、遗迹和历史故事活化呈现,让敦煌文化走进人的生活,让游客在旅游中切实感受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类闪光的、正义的、自由的、美好的东西,感受敦煌文化的厚重。

深度整合资源,持续放大敦煌文化旅游效益。敦煌文化中物质的、非物质的,正统的、非正统的,精英的以及大众的等各类文化作为复合体紧密交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为此,需要对所有的敦煌文化资源特别是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关联,发掘其现实价值。同时,要充分利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高层次节会,持续拓展景区功能,壮大会展演艺、休闲度假、研学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在此过程中讲好敦煌故事,树好敦煌形象,全方位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综合潜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上展示敦煌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敦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副教授

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李春芳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们应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找准定位,科学论证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15个省市区,甘肃要根据长征出发地、转折点、会师地的格局,同其他省份充分协调沟通,完成国家层面大公园的规划任务。在此基础上,对白银市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甘南州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俄界会议旧址和茨日那毛主席旧居,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定西市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武威市古浪县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庆阳市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张掖市高台县西路军纪念馆,平凉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兰州市城关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重新规划整合,按照“落脚点、出发点、西征地”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线路组合等工作。

重新界定,突出视觉形象。将省内涉及长征主题的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按照其重要性和代表性重新界定,串珠成线、联线成片,打造广为人知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大力支持场馆环境改造,在布展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全息技术等,让展示“活”起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如腊子口、哈达铺、会宁等地打造实景演出项目,提升甘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完善设施,做好配套工程。以《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等为依托,争取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改善基本交通条件,贯通重要节点,增强可进入度,尤其是解决好到达红色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要大力完善景区内导览、导游标识牌,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科研、会展等公益设施,宾馆、酒店和文化消费等必要商业设施,为旅客提供全方位良好服务,真正达到“进得来、住得下、吃得好、游得畅、走得了、体验深”的目的。

利用互联网,实现数字再现。加强红色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题展示区无线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提升其传播力。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甘肃红色景区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基因及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刘晓丽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当前,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展示水平。

有序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一方面,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普查、摸底,编制总体规划,达到因地制宜、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的科学理念。另一方面,落实红色革命文物的相关申报工作,在对全省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及时划定保护范围、聘请管护人员、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机制与文物档案。

有效推动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一是加强党史研究。建立党史研究基地,引进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党史研究人才,以传统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收集相关史料对红色文化开展社会学、历史学与文化学的综合性研究,在客观还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原貌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重价值,充分提升其深刻内涵、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二是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片、文本及视频等形式转化并保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商业价值,与时俱进为红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不断提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附加值。三是整合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整合省内资源,联动省外资源,以红色旅游为主基调,注重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协同发展,注重红色文化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为战略目标精心设计大西北精品旅游线路。

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力。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在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指导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开发格局。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厘清管理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主体、责任、方式、原则以及资金等进行明确规定。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

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王旺祥 蔡小平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抓好政策规划制定设计和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文化旅游发展离不开政策先行。要将先行先试、开创综合、协调一致、科学有效的文化旅游政策制定出台作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牵引器,适应世界文化旅游发展潮流,对接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国家顶层设计,紧密结合我省文化旅游发展实际,预见性前瞻性地制定并设计我省文化旅游政策。政策规划制定编制要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立足对接国家战略,全局、长远谋划甘肃文化旅游未来,着重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内容开发,着眼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空间拓展和发展潜力开发提供更多方式和路径选择。

在抓景区建设和景区服务上下功夫。完善优化景区建设是文化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甘肃虽然身处内陆,但甘肃的文化旅游景区独一无二,抓景区建设就是要着眼华夏文明之源、丝绸之路黄金段、石窟艺术走廊、民族文化走廊、人类文明的殿堂、世界藏学府、东方小瑞士等特色景区建设,抓主抓重,在景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上下功夫,在景区与景区联动衔接上下功夫,在景区智慧化建设上下功夫。文化旅游发展重在文化体验,重在文化展现上,因此文化旅游景区服务要在文化服务内容挖掘上下功夫。想不到、不一样、有品质、有意义、还向往是文化旅游服务的不二选择。既要抓面上文化内容的建设,也要抓细节上人性化文化服务,做到大众化与个性化结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人文性与智慧性结合,把人的灵魂触动和心灵感动放在服务之中,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搞好服务。

在大型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建设上出成效。抓大型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建设重点要放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商品设计、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服务以及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等方面。政府要重点强化对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文化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大型骨干文化旅游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措并举促进大型骨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并搭建更多投融资渠道和平台,在人才、财税、土地等方面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支持,发挥好大型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大型文化旅游企业走出去。

在文化旅游产品上见特色、见内容、有故事。文化旅游产品有特色就是要突出地域、突出历史、突出人文、突出个性,尽可能地避免同质性。我省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要在创世纪文明、华夏文明、黄河文明、农耕文明、丝路文明、敦煌文化、民族文化、走廊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找灵感找特色,在展示手段上要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展示内容上要善于讲好故事,展示风格上要体现中国风格甘肃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建设既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要大胆解读、创新、创意文化,赋予文化旅游产品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各方面的产品拥有和享受。

作者分别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20-06-24 【智库建言】 1 1 甘肃日报 c197198.html 1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