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第02版:要闻

510所:四大“神器”助力北斗巡天

(接1版)

从2004年到如今,510所见证了北斗导航卫星铷原子钟物理部分的出生与成长,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精度。

星用二次电源——小身量蕴含大能量

如果把卫星在太空中的“活动”比喻成人类活动的话,那么推进系统相当于人的“肌肉组织”,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与神经组织”,而能源系统相当于人的“心脏与血液循环组织”,为大脑和肢体提供能量。星载二次电源,就是为卫星提供能量的“小心脏”。

510所是国内宇航二次电源的主要承制单位,为我国的每颗卫星都按需配备了转换效率高、供电品质高的高可靠二次电源模块,目前已形成2大类、3种系列、300多种规格的二次电源产品,以及多种特殊电子设备所需的特种二次电源产品。电子设备有什么样的口味,510所就有什么样的“电能菜谱”。510所星载二次电源产品按照卫星一次电源的不同、电子设备的不同,形成了以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功率等为要素的型谱化“电能菜系”,让卫星电子设备“大快朵颐”,来完成在太空中的各项表演。

在整个北斗导航任务中,510所共安装了900余块电源产品,它们将星上一次太阳能或电池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星上线缆网,输送到各种电子设备,形成其所需电压/电流的功率变换模块,是卫星能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20台星上设备持续提供能源保障。

从北斗导航二期到北斗导航三期,对星载二次电源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高可靠、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要求尤为突出。当时在国内,这属于前沿技术,无论在技术难度方面还是任务时限方面都存在很大困难。为了满足这些新要求,510所研制团队进行了模块化组合技术研究、高电压拓扑技术研究、特种恒流源技术研究等多个技术难点攻关并成功攻克和应用。

人类的每一次行动都需要一颗生机勃勃的心脏来支撑,星载二次电源就是那颗蕴含在卫星身体里身量虽小却朴实而谦虚的“心脏”,为卫星在轨精彩的表现默默地提供着大大的能量。510所也将继续牢记使命,不断为飞行器提供高品质的二次电源产品,打造强健有力的“中国心”。

贮箱气瓶——燃料“供给站”

多年来,510所还持续为北斗任务动力系统配套了30余台“巨型”燃料贮箱和10余台高压气瓶,这两类关键单机产品是卫星姿、轨控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贮存推进剂和增压气体,相当于卫星动力系统的“油箱”和“气源”,是整个卫星的动力保障生命线,也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燃料贮箱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容器,内部还分布有极为复杂且精密的液体管理装置,性能要求苛刻、精度标准极高、制造工序极为复杂,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高精尖”产品。高压气瓶是燃料贮箱的忠实搭档,内部承载的高压气体是推送燃料的动力气源。它们是整个卫星的动力保障,这两个伙伴在长达10多年的服役期内,将经历无数个“酷暑”和“寒冬”,源源不断地为卫星动力系统供给燃料,直至耗尽最后一滴能量。

为北斗任务研制的贮箱气瓶产品在当时属于国内容积最大的产品,有很多技术和工艺需要攻克。创新的事业绝不是故步自封的闭门造车,510所工艺师团队在项目研制初期,通过对外合作项目,成功掌握了复合材料高压气瓶研制技术和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多年形成的技术积累,针对贮箱为大直径薄壁结构的特点,提出了真空吸附式薄壁钛合金壳体加工工装的方案和工艺优化策略。面对全新的技术探索,团队克服众多困难,提出了等张力封头的变厚度设计方法、薄壁钛内衬在塑性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匹配方法,制定了航天器用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地面验证试验方案等;针对当时焊接资源不足、设备技术指标有限的生产瓶颈,制定了大型薄壁壳体的焊接流程,完成了焊接设备的改造;为提高产品可靠性,提出了贮箱与试件焊接的差异化研究方案,提高了电子束焊接的成功率……

从无到有,每走一步都是艰难坎坷,对于这项巨大挑战的全新产品,没有人抱怨、质疑和放弃。

航天表面工程产品——给卫星穿上高科技“太空衣”

510所还承担着我国北斗研制任务中星用活动零部件和热控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基于航天表面工程核心技术,解决了研制任务中空间润滑、热控、天线镀膜防护等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为北斗型号各卫星打造了三件高科技“太空衣”:

第一件是“防护衣”,510所研制的热控薄膜、原子氧防护薄膜为航天器提供了最外层的防护,确保空间飞行器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安全运行。这件特制的“防护衣”对实现星体与空间环境的热交换、控制卫星的温度水平、保证卫星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件是“润滑衣”,510所采用航天表面工程技术,为航天器活动件涂镀了一层防冷焊、低摩擦、耐磨损的薄膜,薄膜虽然薄,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不仅解决了活动件真空冷焊的难题,而且使整器和一些关键单机提高了5年以上的在轨寿命,在空间用轴承选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建立了空间固体润滑轴承不同工况下的运转性能数据库。

第三件是“隐身衣”,510所针对北斗任务星用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电磁波反射、空间防护及导电导热性能需求,开展了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内腔镀膜、易出气复合材料表面镀膜、复合材料表面金属薄膜低温沉积等关键技术。该技术不仅获得了中国专利奖,而且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天线镀膜产品,提升了星用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电磁、电学及防护等性能。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全面完成,我国的导航系统将进入“北斗”照耀全球的新时代。而510所作为单机产品研制单位,二十年如一日慎终如始,用不断的技术创新与默默的无畏坚守持续助力北斗导航任务直至圆满收官。

2020-06-24 1 1 甘肃日报 c197172.html 1 510所:四大“神器”助力北斗巡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