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19日
第11版:评论

【黄河时评】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和水平

王 攀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存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民间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过,对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则导致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窘境。面对这种情况,帮助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脱贫路径。但是,一些地方在易地搬迁的时候,却出现了贫困群众“搬而不住”“住而不安”的问题。究其原因,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既要让贫困群众搬进“新房”,也要住进“心房”;既要实现“安居”,更要实现“乐业”。

转变思想,确保“搬得出”。中国人历来有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在农村尤为深厚。离开世代生活的家园,迁往其他陌生的地方,对很多农民特别是老人而言,可以说是情感上的巨大冲击。因此,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必须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先“走得出”。要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有效疏导他们的抵触情绪,充分讲明搬迁的重要作用,并悉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增强他们对搬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广泛宣传相关的政策措施,及时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卸下内心的包袱,清楚搬迁以后“靠什么、吃什么、干什么”,主动步入“新天地”,开始创造“新生活”。

优化资源,确保“稳得住”。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搬而不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群众搬迁之后,生产生活条件还不够完备,就业创业资源也不够丰富,与自己的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且“稳得住”,必须在优化资源上下功夫。搬迁之前,要充分做好调查、科学进行选址,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充分根据贫困群众意愿,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规划方案。搬迁之中,要跟进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提供好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并挨家挨户开展走访慰问,了解搬迁群众的具体困难,及时帮助他们加以解决。搬迁之后,要经常开展“回头看”,掌握群众的新变化,了解群众的新需求,不断推进他们的生产生活,让群众真正稳得住、安得下。

提供支撑,确保“能致富”。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是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贫困群众从“老地方”搬到“新家园”,最希望过上的新生活,就是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家赚钱”。要抓实后续帮扶工作,完善搬迁后的帮扶模式,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能力。要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根据搬迁地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特色农业或特色旅游上做文章,并创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让群众按照自身发展意愿主动创业,同时提供更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让“搬迁路”真正成为“致富路”。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是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努力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和水平,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能真正“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充分保证脱贫攻坚的成色。

2020-06-19 【黄河时评】 1 1 甘肃日报 c196439.html 1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和水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