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勇 何宗渝
从数字化就业到情感劳动,从远程就业到共享员工,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活力蓬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
新华社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各地正在积极发掘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新潜力,不断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气候,优化就业环境补短板,让拼就业、拼事业者奔跑无忧,共同拥抱美好的职业未来。
脱颖而出新职业
精致的妆容、优雅的举止、细致的讲解……每天晚上,28岁的王杨都会在洋码头网购平台的直播间打卡上班,推销各种名牌箱包、手表、首饰等。
“我曾是专业舞蹈演员,但随着年龄增长,就面临转行的问题。”她说,看准电商的发展前景,她在去年9月加入了重庆羡品联言传媒有限公司做起了电商主播,现在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月收入上万元。
重庆羡品联言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晓舟告诉记者,去年初公司推出直播带货后,日均销售额很快突破10万元;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进一步走热,目前公司规模已经扩展到30多位主播、30多位运营管理人员,日均销售额超过30万元、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一些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就业模式开始出现。
人社部日前公示的10个拟发布新职业中,互联网营销师赫然在列,电商主播将迎来正式的职业称谓。在此之前,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于去年4月和今年3月分别确定了13个和16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等。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新就业形态指的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相关部门对新职业的认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可以预见,传统的职业分类将被“新360行”逐渐升级、取代。
“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正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如从固定岗位到灵活工作、从定时定点到随时随地、从单一工作到身兼数职、从雇佣关系到合作关系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说,部分新就业形态的职业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开掘就业新潜力
27岁的谭晨原本是重庆一家装修公司的工人,由于疫情期间无法开工,他从3月底转行成为一名美团外卖骑手。“一开始订单很少,现在每天能跑30来单,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两个多月过去了,谭晨感觉做骑手虽然辛苦,但内心自在。“即使疫情结束了,也还想继续当骑手。”
据统计,去年通过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达到399万人;1月20日至5月24日,美团平台新注册且获得收入的骑手突破100万人。美团点评副总裁陈荣凯表示,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有效减缓了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新就业形态不仅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兼职比例很高,从而能够借助这种弹性工作形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
“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就业都排在首位,而新就业形态降低了就业门槛和组织管理成本,已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载体,也折射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动力、潜力。”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赵新宇说。
来自北京的张曦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今年4月她在猪八戒网上线了自己的服务,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取酬。随着“6·18”电商大促临近、平面设计需求激增,近两周她在“网摊”上接了3个订单、收入超过2万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灵活用工平台,猪八戒网一端连接着1000万家注册雇主企业、一端连接着1400万储备人才,带动了100多万人在平台上灵活就业。猪八戒网副总裁杜春永介绍说,疫情期间猪八戒网还推出了15类专业人才包月服务模式,企业不仅可以按时付费雇佣人才,还可以将自身暂时闲置的人才转租给有需要的企业,从而缓解了疫情不利影响、提升了人才利用效率,也帮助这些人才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改善环境促发展
今年23岁的李佳乐是安徽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虽然还没毕业,他已经当了3年“雇主”:2017年他就与合伙人创立了第一家公司,开发出提供拿快递、送外卖等“跑腿”服务的App平台。
从直播带货到线上授课,从网约配送员到网约车驾驶员,从电子竞技员到无人机驾驶员……新就业形态正呈现云涌态势,各地运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市场机遇,做好劳动者技能提升、强化政策法规保障。
李佳乐说,疫情期间“跑腿”受到一定限制,在相关政策和市场引导下,公司很快调整了业务方向,转向知识付费。“我们聘请数十位创业、就业、考研、保研等‘大牛’来录播或直播课程,分享学习、求职、创业经验,再通过App卖课程,目前公司月盈利3万元左右。”
顺势而为,促进新业态发展、改善就业环境正在成为主流。近期,河南、河北、浙江、山东、江苏等省市新出台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等。各地持续加强劳动法律制度建设,补齐保障短板。
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这些新职业也有了新培训方式。近日,在人社部的统一部署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了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平台具有在线直播、线上开班等功能,可以更好满足新职业培训市场需求。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李雄等有关专家指出,新就业形态因为用工灵活、形式多样,在催生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会带来新问题、新困难,但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保护各方合法权益,避免蜂屯蚁聚、红紫乱朱,就一定会实现新就业形态快速良性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