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11日
第10版:读书

【导读】

读书就是读自己

席克让

想起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书,莫过于小学时的连环画,特别是《三国演义》,一套48本,一本一毛五。整套的买不起,大家商量好你买这本,他买那本,回来换着看。即便如此,也没能看全,但丝毫不影响对这套书的痴迷:刮骨疗伤的关羽、血战长坂的赵云、怒打督邮的张飞……他们特定的表情至今还那样清晰。在连环画的感召下,竟想到了原著。几个小伙伴一合计,凑了六块四买了一套《水浒传》,但面对半文半白的语句和太多生字,只好囫囵吞枣地读了。

上中学后,无意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平凡的世界》,中央一套节目中午十二点半播的听不上,就听二套晚上九点半播的。刚好下自习,把收音机藏在被窝里偷偷地听,不但没有影响学习,还时刻被孙少安和孙少平的精神鼓舞着。

真正的读书,是从所谓的“考上学校”后开始的,雨果、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海明威等文豪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是首选,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看完之后,终于明白巴尔扎克为啥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临近毕业分配时,《白鹿原》问世了,还没读完,就觉得是中国版的《静静的顿河》。那时候还喜欢诗歌,唐诗宋词是必须的,也特喜欢中国近现代的诗,从徐志摩、戴望舒到北岛、舒婷等,现在还记着一些闪光句子。

工作之初,慢慢地对《围城》爱不释手了,然后是《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但遗憾的是,由于自身素质,到目前还没有勇气和能力研读钱老的《管锥篇》。

就在近几年,发现阅读的社科类图书太少,就听从一位领导建议,从《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文章开始,逐步将自己的阅读习惯向哲学以及历史学领域延伸。“平语近人”系列、《旧制度与大革命》《简明美国史》以及张维为的《中国三部曲》都给人很好的启发,增强自信外,还为党课增添了不少有力、有据、有趣的旁证。

纪录片、有声书等多媒体图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空间,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纪录片《中国通史》,再比如“学习强国”推送的历史方面的有声书,让你借助历史这面镜子看看周围和自己,有种豁然开朗的释然。

朋友聚会,谈天说地间,有人感慨道:高中那会,读《平凡的世界》,觉得自己就是孙少安,可现在觉得越来越像王满银……话音未落,众人抚掌大笑,但紧接着就是一个短暂的集体沉默——这沉默包含着诸多无奈、愧疚、失落……其实读书就是读自己,从你读过的书里,也能读出你的追求、爱憎、喜怒和你的成长历程。

2020-06-11 【导读】 1 1 甘肃日报 c194883.html 1 读书就是读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