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第09版:理论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多次出现,人民始终是领袖最深情的牵挂。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本版邀请几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阐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及如何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工作始终。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价值内涵

杨荣国

“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人民情怀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从根本上回应了“谁创造历史”“为了谁”“依靠谁”“谁评判”等问题,具有丰富深刻的价值内涵。

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种矛盾运动实现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了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中华文明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人民群众支撑的,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而只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兴旺发达、无往不胜。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历史主体。

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尤其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有力地捍卫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切都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努力奋斗。

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功,根本就在于依靠了人民、坚持了群众路线。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汇聚成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人民的严防死守中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在人民的创新创造中逐步实现。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风险挑战,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坚持“由人民说了算”的价值准则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应由人民来评判,以人民满意度为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事实上,无论是在风雨如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春潮涌动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在生机勃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始终确保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体现人民意愿与人民意志。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坚持“由人民说了算”的价值准则,把人民作为党的一切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高评判者,让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刘亚军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就是要切实做到身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深怀爱民之心。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还是淡漠处之,这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立场问题。爱民是为民的前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真正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打好三大攻坚战中取得实效。

恪守为民之责。恪守为民之责就是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同志,都应当同焦裕禄同志作个比较,经常想一想,自己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做到‘完全’‘彻底’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善谋富民之策。不断造福人民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很具体、很细致的社会实践活动,仅有目标还不行,光凭热情也不够,还必须有得当的方法、有效的措施和合适的手段,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事业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办利民之事。不断造福人民,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从当前来讲,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抓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城乡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古今中外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任何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并实现成功执政的最根本基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赵军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在近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未改变。

植根群众患难与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够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安稳日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共中央立即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1935年8月1日,正值红军长征艰苦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不顾自身安危从全局出发,及时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人民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战胜利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希望实现安定、团结,但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背离人民意愿,积极筹备打内战。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柳亚子问毛泽东,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回答,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最终取得一个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创造出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心系群众为民谋利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都充分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中共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高压反腐、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之下,整个社会环境日趋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整体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带领人民共克时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14亿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中央集中领导科学决策,各部门齐心协力紧急配合,人民群众自告奋勇积极参与。危急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全民齐参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瞬间汇集于灾区。中国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与高效,无不让国际社会称赞惊叹。它的背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

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三重逻辑

杨志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三重逻辑。

紧紧依靠人民: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动力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作为一个历经近百年奋斗历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成功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有效应对了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挑战,领导国家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构筑起抗击疫情最严密的人民防线,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再次彰显了“一切依靠人民”的时代价值。

实践反复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成就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新时代需要继续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从中获取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不竭动力。

不断造福人民: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检验标准

“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把造福人民、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不变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坚持人民至上,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要继续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牢牢扎根人民: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强保证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用“鱼水情”“血肉联系”来定义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牢牢扎根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更是赢得胜利、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都是我们经受考验、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牢牢扎根人民之中,才能倾听人民心声,把握群众诉求,才能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消除身上的“官僚气”和“奢靡气”,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公仆身份,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质朴本色,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多样、要求更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必须不断深入群众,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只有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研究员

2020-06-03 1 1 甘肃日报 c193596.html 1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