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伏润之
高原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5月10日下午的天祝县打柴沟里,原本艳阳高照的天气,转眼间下起了鹅毛大雪。打柴沟镇大庄村旁一间敞亮的马棚里,皮肤黝黑的张培庆正在给棚里的马匹添料。
“青稞、豌豆、燕麦、玉米和小麦按比例配起来才是好马料。”张培庆摸着马匹,眼中满是疼爱,“母马吃得好,奶水就足,马驹子长得就结实。”
大庄村村民张培庆,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走马已经20多年。他从来没想过,走马——这个儿时的爱好,能让他致富奔小康。
马匹,是草原民族的命脉。骑术和驯马术一直以来都是藏区男子引以为傲的特长。马匹运动又大致分为两类:四蹄飞奔称为“跑马”,挺胸漫步称为“走马”。
跑马不易,走马更难。其中,马匹前后蹄同侧起步、同侧落下的走法叫“对侧步走马”。要让一匹普通的马学会“对侧步”,不仅马要好还要驯得对。天祝藏区特有的岔口驿马,正是最容易驯出“对侧步”的马种之一。
“对侧步就好比军人的正步走。”张培庆笑着解释说,这是马匹最舒服的骑行方式,也是走姿最帅气的方式,深受藏族群众喜欢。
一直以来,张培庆家里人多地少,山地里的粮食没产量,想出门做生意又没本钱,日子过得很艰苦。可不管日子多苦,张培庆对驯马的爱好却始终没有放弃。
儿子的执着打动了父亲张永焱。20岁那年,他给张培庆买来第一匹马,手把手教他驯马。接过父亲的马鞭,张培庆再也没放下。每天早上驯马、下午遛马,整整用了3个多月时间,张培庆的马终于走得有模有样。
从那以后,除了种地务农,他所有的时间都和马在一起,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走马并没为这个爱马的汉子带来多少收入。脱贫攻坚开始时,虽然张培庆家没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生活始终在贫困线上徘徊。
“要想办法致富。”张培庆暗下决心。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收马的外地人,张培庆一下子开了窍:花1万元收一匹马驹,喂养训练半年时间卖到外地就能有三四千元的纯利润,这样算下来比种地要好,最主要的是家传的手艺也能继续坚持下去。
“靠驯马手艺赚钱致富。”张培庆的想法和父亲不谋而合。从此,他就踏上自己的“走马致富路”。
2015年,张培庆驯养的一匹马卖到青海,整整赚了3万元。之后几年,依托产业扶贫,天祝县着力培育壮大“特别特”的岔口驿马产业,抓好保种选育,打造集岔口驿马保种选育、马术赛事、休闲骑乘、马匹交易、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马产业培育和马文化传播基地,促进传统优势资源转换、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农牧民持续增收。
赛马运动关注度越来越高,岔口驿马的名气越来越大,外地来买马的客商也越来越多。看到机会,张培庆四处筹钱在全国各地收购优质马驹,家里的马驹从一两匹增加到十几匹。
一年下来,驯马、卖马、参赛,张培庆不仅在镇上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生意也越做越大。去年,张培庆驯养的一匹马以12万元的高价卖到四川,一下子让他成了县里有名的“驯马明星”。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开始投身养马、驯马的行列。2019年,天祝县岔口驿马养殖户900多户,养殖岔口驿马4900多匹,建成规模较大的保种繁育场3个。马价低则一两万元,高则十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很多农牧民借此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了让走马产业成为贫困群众靠得住、走得稳的致富门路,今年3月,政府专门在张培庆家门前为他免费平整出一片4000多平方米的空地,让他在这里建起马棚发展产业。
5月3日,天祝县委县政府在打柴沟镇大庄村为全县第一批441户家庭农场经营户授牌,张培庆也是其中之一,张培庆的心里越来越踏实。
“天祝县巴桑养殖农场。”张培庆指着自家马棚前金光闪闪的铜牌说,“农场的名字用的是我老婆的名字,想以此回报她这些年对我默默的支持。”
“政府撑腰、家人支持,这门生意没理由做不好。”张培庆说,他准备和妻子一起扩大养殖规模,养更多马,带动周边村镇对走马有兴趣的贫困户一起发展,过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