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第06版:新闻看点

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

5月4日,在长春市南湖广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25班学生冯可欣的家长使用手机为孩子拍摄参加跳绳比赛的视频。当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吉林长春开展户外健身“云动会”活动。新华社发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逼得健身人群从户外转至室内,从线下改到线上,由此催生一场全民“云健身”。疫情过后,大众健身会趋向正常化,户外、场馆健身依然会成为主流。但抗疫诱发的“云健身”因其简便易行而仍将具有生命力。

疫情催生全民“云健身”

受疫情影响,过去几个月里很多人不得不减少外出,体育锻炼也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平日里的广场舞音乐没了,路跑的人少了,健身房、游泳馆至今还有一些未能复工,健身似乎成了“奢侈品”。

但这个“奢侈品”其实是“必需品”。健康中国的建设和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健康又和体育锻炼、全民健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次全民抗疫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免疫力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一点。疫情期间虽然健身房去不得、户外活动也不提倡,居家健身却悄然流行开来。“虽说健身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人一起相互打卡‘监督’,确实会更有劲些。”每天都会居家健身并在网上“打卡”的南京市民王东说,“这次疫情,我和周围一些朋友都学会了‘云健身’。”

疫情发生以来,“云健身”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给全民健身增添“云教程”,则是疫情期间不少健身企业、体育从业者的选择。健身机构纷纷推出线上服务;健身教练在直播平台当起了健身“网红”;很多退役和现役体育明星也拿出“压箱底”的绝活,录制视频指导大众健身。

上海武术院主办的“武术云挑战”活动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参与。近35万人登陆活动页面,900余人上传视频,70万人次参与投票。

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借助“江苏广场舞”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鼓励大家上传分享居家健身视频,举办线上“大比武”,让热热闹闹的广场舞居家也能跳起来。

业内“大鳄”们也纷纷出手,PP体育直播区里,各类居家健身课程占据了大量直播时段;阿里体育联合优酷面向青少年推出“在家也能上的体育课”……

疫情去后,“云健身”能留下什么?

“云健身”虽好,但无论是体育圈人士还是普通健身群众,都认为目前“云健身”的很多内容只是权宜之计,如何把疫情“逼”出来的好办法、好点子变成整个行业的“收获”,如何把线上和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从业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期间“云健身”给全民健身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是进一步唤醒大众的健身意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体育锻炼的消费需求将会涌现新的动能;其次,“云健身”养成的运动习惯还是会有所保留,这和业内一直追求的培养大众运动习惯的目标是一致的;再次,“云健身”也迸发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机会点,也许是未来健身行业新的引爆点。

但凡事利弊两现,“云健身”也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主要是一个社交平台,“健身房也好,广场舞也好,体育比赛也好,最大的魅力是社交,如果离开了这个属性,吸引力会大幅下降。”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体育是强体验性的,线上“云健身”达不到即时互动的效果,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暂时都无法通过“线上”解决。因此,疫情之后全民健身回归线下是必然的。

王东就直言:“4月室外足球场地一恢复开放,我们一群球友就开始约球了,这是强需求,是刚需,也是居家健身和‘云健身’无法替代的。”很多健身产业从业者也认为,健身行业本质逻辑是健身由体验驱动,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线上场景还无法替代线下的真人交互。体育健身企业超级猩猩跳跳就表示,公司直播时在线人数最高峰是28万,但是微信关注用户几乎没有增长。

当然,“云健身”势必“回归”线下,并不意味着“云健身”就会消失。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认为,此次疫情或可加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互联网基因植入,基于线下场景的健身休闲产业将加强线上教育和培训,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家健身企业都表示会加强线上渠道的搭建,Shape塑健身就透露其目标是两年之内线上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30%。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网络课程、体育培训直播等的变现能力很弱,但这股风潮未来也有可能催生出更多业态。

更重要的是,“云健身”对人们健身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会一直存在下去。王东说:“说实话我们这代人都是互联网一代,体育虽然实质上要回归线下的流汗、互动,但互联网基因却可以让体育变得更容易接受和普及。就拿发朋友圈来说,天南海北的朋友,通过打卡健身,不自觉地就会相互较劲,有‘攀比’就锻炼得更起劲,也算是一种带动力量吧。”

全民健身“云时代”悄然降临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陡然令“互联网+”在全民健身领域升温。实际上,这些年互联网等技术一直在强化“+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的“云时代”早已起步。

过去一年多里,上海的一些健身爱好者发现,身边多了一种无人值守球场,只需扫码即可进门健身。这是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九回共享运动场,“场地是政府的,我们负责运营,一个场地投入5-8万元安装监控、闸机、广播等设备,上午免费,下午和晚上低价运营,实现其公益化属性,”洛合体育董事长戴富祺说,“我们现在60个场馆只需4个管理人员,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卫生维护等则通过外包解决,通过线上管理+线下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小型场馆管理轻型化。”

洛合的尝试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破解一直以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难、管理成本高的难题。在苏州,通过对场馆智能化服务端和管理端的改进和投入,一年内苏州市市民健身中心的物业费降幅达到29%,能源支出降幅达到33%。“这有助于我们的场馆管理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时任苏州体育局副局长陶勇杰说。

如今,互联网基因在全民健身领域几乎无处不在。在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健身中心里,50多平方米的智慧健康小屋内,居民刷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进行健康自检。针对11项健康指标的测量,会出具详细的健康改善建议报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说,2019年市体育局和市卫健委合作,建成85个智慧健康小屋,目标三年实现全覆盖,希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体医结合”的成果。

为推动百姓参与健身,很多地方开始发放体育消费券,“互联网+”和大数据成为消费券精准发放的最大助力。苏州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彭艳说:“近三年来苏州通过智慧苏州平台,可以实现精准面向健身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过去两年发放1400万消费券,超过40万人次使用,带动刷卡量近9000万元,拉动消费将近2亿元。”

互联网科技还带来了管理上的革命,赵光圣说:“现在上海每个健身场所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老百姓只要扫码就能对该场所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小小二维码,不仅能够抹平全民健身信息差,在上海、江苏等多地,“扫码报修”逐渐成为全民健身器材的标配,让一直以来全民健身设施维护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显然,“互联网+”正给全民健身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更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体育主管部门还是体育企业,抑或是健身爱好者,都认为全民健身的互联网基因将进一步带动更多人参与健身、学会健身,让健身真正成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手记

从五个维度读懂全民健身

岁末年初,记者率队在上海、苏州、天津等地进行全民健身调研采访,大开眼界。这些地方在全民健身的权威性、开放性、科技性、便利性、文化性五个维度大做文章,成绩斐然。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势头渐猛的全民健身拐了个弯,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依然是坚挺的真理,全民健身、大众健康、国民体质仍然是中国体育永恒的主题、重要的板块、流行的趋势乃至终极的目标。

很少有人把权威性与全民健身连在一起,但在当今中国,体育管理部门也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在规划、引领、协调、监管全民健身开展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好当地全民健身的开展,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部门责无旁贷。苏州体育局主导体育消费券的发放,助推大众健身;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健身中心内的智慧健康小屋,则是由上海体育局和卫健委合建的;苏州建成美丽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则是体育、旅游、园林、城管部门合力的产物。

推广全民健身,不能没有政府部门,也不能全靠政府部门。开放办活动,广招天下客,用开放的心态、思路和措施推动全民健身,是其能否取得持久活力和动能的关键。社团组织、运动协会、企业等由于聚集了众多专业人士,相对更了解民众的需求,懂得运行的规律,拥有高效的机制,从而能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上海市口碑甚佳的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以全民健身为主题,就广泛吸纳社团组织、运动协会和企业参与承办赛事,皆大欢喜。

科技助推体育,已是中国体育界一句响亮的口号。对全民健身来说,科技助力也是法宝。学校场地对健身市民开放,一直是个难题,校长、教师和家长担忧学生安全问题和教学秩序,可以理解。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引入上海西可体育公司管理对社会开放的校园。健身市民刷卡进入,什么人在校园里,啥时进入啥时出去在信息系统里一目了然,还有隔离栏、巡查、电子围墙等防护、监控设施。

便利性则体现在民众就近健身的方便指数。如果从便于全民健身的角度说,场馆设施宜小型化、分散化。上海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建筑屋顶建设健身设施,天津利用废弃环城铁路建设健身步道,在高架桥下建设笼式篮球场,都是很好的尝试。

从国外发展大众体育和青少年培养的经验看,社区体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我们的短板。社区健身设施建成了,民众就能就近健身。走路就能去健身场所,应该是我们开展全民健身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记者的采访中,苏州狮山横塘街道文体乒羽中心和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健身中心就是典型的社区体育设施,从效果上看也深受附近民众的欢迎。但这些社区体育的星星之火,还有待燎原全国。

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哲学。当健身作为民众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内容时,我们迈向体育强国就迎来了霞光满天。

(记者 许基仁 据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2020-05-11 1 1 甘肃日报 c189576.html 1 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