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5月07日
第08版:生活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垃圾”无处不在,街头巷尾的垃圾分类桶,也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切身利益。

去年年底,《甘肃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在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城区及兰州新区城区范围内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年稳步推进;2020年,兰州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同时明确,个人和单位分投垃圾行为逐步纳入社会诚信体系。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全省15个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特殊背景下,把爱国卫生运动与防疫工作相结合在全国各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那么,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您知道如何才能合理分类吗?

垃圾分类有啥“历史”?

超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历程,可追溯到2000年开始在全国8个城市进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8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在列。

近年来,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地方版条例、法规等。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019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强制”时代。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后果将不堪设想。

垃圾分类如何分?

在当前我国各城市试点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每个城市分类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地方按“干”“湿”分,有的地方则是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进行投放。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区分这些垃圾呢?

平常生活中的垃圾,主要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干垃圾)。

一、可回收垃圾

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具体范围:

1.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

2.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3.玻璃:主要包括酒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4.金属: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

5.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例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二、厨余垃圾(湿垃圾)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具体范围:

1.食材废料:

谷物及其加工食品(米、米饭、面、面包、豆类)、肉蛋及其加工食品(鸡、鸭、猪、牛、羊肉、蛋、动物内脏、腊肉、午餐肉、蛋壳)、水产及其加工食品(鱼、鱼鳞、虾、虾壳、鱿鱼)、蔬菜(绿叶菜、根茎蔬菜、菌菇)、调料、酱料等。

2.剩菜剩饭:

火锅汤底(沥干后的固体废弃物)、鱼骨、碎骨、茶叶渣、咖啡渣等。

3.过期食品:

糕饼、糖果、风干食品(肉干、红枣、中药材)、粉末类食品(冲泡饮料、面粉)、宠物饲料等。

4.瓜皮果核:

水果果肉(椰子肉)、水果果皮(西瓜皮、橘子皮、苹果皮)、水果茎枝(葡萄枝)、果实(西瓜子)等。

5.花卉植物:家养绿植、花卉、花瓣、枝叶等。

三、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有害有毒垃圾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存贮,由环保部门认可的专业机构进行特殊安全处理。

具体范围:

1.电池类:

纽扣电池、充电电池(如手机电池)、铅酸电池、蓄电池等。不含普通干电池(如1号、5号、7号电池,因其生产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技术要求,现作为其他垃圾投放)。

2.含汞类

废荧光灯管、废节能灯、废水银温度计、废水银血压计、荧光棒、水银体温计、水银血压计等。

3.废药类

过期药品、药片、过期胶囊药品、药品包装等。

4.油漆、废农药类

废油漆桶、染发剂壳、洗甲水、过期指甲油、消毒液、老鼠药、杀虫剂等。

四、其他垃圾(干垃圾)

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尘土、食品袋(盒)等。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垃圾分类的几大误区

垃圾分类有一些误区,需要我们非常小心。

误区1 “卫生纸属于纸张,是可回收物”

在分类时,有很多小伙伴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卫生纸属于纸张,应投入可回收物。但实际上,卫生纸遇水即溶,不宜再生利用,不属于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面巾纸、湿巾纸、厨房用纸等,也不可回收,应投入其他垃圾(干垃圾)箱内。

误区2 “大骨头属于厨余,是厨余垃圾”

大骨头可以说是炖制高汤的好材料,不少小伙伴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归类为厨余垃圾。但其实不然,大骨头因为难腐蚀且质地坚硬不易粉碎,甚至有可能会在处理过程中损坏厨余垃圾末端处理设备,因此我们将其归类在其他垃圾中,类似的诸如榴莲壳、椰子壳等。但其他一些如鸡骨头、鱼骨头、玉米棒、苹果核等较软且易腐蚀的垃圾,则属于厨余垃圾。

误区3 “玻璃瓶收垃圾的都不收,是其他垃圾”

玻璃瓶本身是玻璃制品,属于可回收物,但是因为它们个头大、分量重、回收利润低,现在许多收垃圾的小贩都不愿意回收。因此许多小伙伴在整理可回收物时,都将玻璃瓶投入了其他垃圾中。对于玻璃瓶的正确处理做法是将其投放到小区公共区域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中,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后再将其送往废玻璃处置厂进行统一处理。

误区4  “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包装袋,是可回收物”

在分类细则中,我们将塑料归入了可回收物中,这里的塑料一般包括塑料袋、塑料瓶罐盒、塑料盆桶、泡沫塑料、塑料玩具及用品、橡胶及其制品。当然,以上提到的可回收塑料一般多指可降解、未受污染的塑料。在生活中,许多小伙伴经常会将使用过的塑料袋、食品包装塑料袋、塑料垃圾袋、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也归为可回收物,这其实是错误的。生活中常用到的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等多数是受污染、不可降解的,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很难腐蚀,所以一般将这些塑料垃圾投入其他垃圾桶内。

误区5 尘土和残枝落叶属于其他垃圾

在垃圾分类中,尘土属于“其他垃圾”,但残枝落叶属于“厨余垃圾”,包括家里开败的鲜花等。

误区6   速冻饺子、豆腐包装盒,都是厨房里产生的垃圾,是厨余垃圾

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袋都归类“其他垃圾”。另外,用过的餐巾纸、卫生间的纸,还有抽过的烟头、旧衣物,也属于“其他垃圾”。

误区7   热水瓶胆和废旧灯管一样,属于有毒有害品

热水瓶胆本身是玻璃的,有一层很薄的水银,应该划为其他垃圾。另外,像修正液之类,毒性不强,也可以归为其他垃圾。一般,有危害性、传染性、易燃易爆的才划为有害垃圾之列。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不是很多,像头发上擦的摩丝,里面有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再比如用剩的香水,里面的酒精成分多,易挥发,这一类可以作为有害垃圾处理。

相关链接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今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居家生活,减少外出,避免聚集…… 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场与病毒斗争的“战疫”中。在这次疫情当中,很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卫生行为得到了改变,也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一、勤洗手

在疫情期间,我们不仅养成了用流动水洗手的习惯,还应学会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二、戴口罩

疫情期间,戴口罩成为我们出门之前必需的一道程序,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戴口罩能很好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保护我们免受侵扰。戴口罩不仅能够预防新冠肺炎,对于冬春两季高发的呼吸道疾病,如其他类型的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同样具有预防作用。戴口罩还可以隔离空气中的粉尘、雾霾、花粉等,避免呼吸道、脸部接触此类物质引发过敏。如果不小心感冒了,戴上口罩可以防止将感冒传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三、公共场所保持安全距离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无论是在超市里,还是在医院或者银行里,只要人员较多的地方,我们都会发现大家自觉地加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至少保持一米的距离。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除了恋人、家人和挚友亲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巧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相对紧张。因此,公共场所保持安全距离,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四、共同就餐时使用公筷

疫情期间杜绝聚餐和集体宴席活动。共同用餐时尽量分餐、使用公筷,避免相互传染。多人用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就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不仅在餐饮场所要使用公筷,在家中共同就餐时也提倡使用公筷。

疫情期间,我们还习惯了居家定时通风,关注身体健康,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等。这些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继续坚持下去。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身边每一个人负责。

(本版编辑尹航综合整理)

2020-05-07 1 1 甘肃日报 c188960.html 1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