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4月29日
第06版:理论

【智库建言】

立足“十三五” 谋划“十四五”

导读

2020年第2期(总第51期)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编制好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我省在新时代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期智库建言,我们组织了5篇文章,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努力破解民生建设的短板弱项

陈永胜

在“十四五”时期,由于发展条件的变化,民生保障不再是简单托底数、满足基本需求,而是要抬基数、实现高品质生活,关键是要努力破解民生领域里的建设短板和弱项。甘肃在“十四五”时期,一定要把破解民生领域短板和弱项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方面,选择高效对策。

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财政对教育支持力度。及时足额拨付各类教育资金,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和“一个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扩大社会投入比重。二是强化教育资源保障能力,着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建设“教育智慧云平台”,丰富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建立覆盖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构建全体参与、人人会用的信息技术运用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二是构建扩大就业良性机制,提升就业优先政策效能,促进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农村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三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在岗培训。四是建立政府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责任制度。解决好中低端劳动群体和大龄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五是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鼓励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中低技能劳动者转岗就业。

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医疗服务。一是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分级诊疗病种支付标准,支持县乡医疗机构扩大分级诊疗病种数量。二是鼓励各市州研究细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等政策,拉开报销比例,引导合理就医。三是推动三级医院主动调整门诊病种结构,积极开展日间手术。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等参与和适度竞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四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五是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启动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六是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丰富养老模式,健全养老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互联网+智慧养老”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二是完善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是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加快建设高层次高质量的养老示范基地,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股份制合作的发展模式。四是继续实施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支持。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力量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转企、改制和重组。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住房保障。一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管好用好公共租赁住房,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二是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各地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应改尽改”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三是积极稳妥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支持政府、住房协会或其他社会非盈利机构发展共有产权住房,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中推行共有产权住房。四是健全住房配套政策,引导住房合理需求。五是支持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外资等非公有制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设施配套。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重点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积极与发改、住建等项目单位对接。二是加大省级和县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四是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粮田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五是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是要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六是创新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后长期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张建君

“一带一路”建设既为我省的对外开放明确战略方向,又为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开放经济新体系提供了最佳的机遇。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推进我省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我国设立了面向全球开放的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省要积极学习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的成熟经验,推广“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让甘肃的开放从传统模式转向全新格局。要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和“两港”建设。

全面提升口岸经济的发展水平。我省要统筹推进综合保税区提质提效,强化航空、铁路等各类开放口岸建设,推进口岸平台错位发展,引进培育运营主体,加快建成运营汽车整车、粮食、木材等指定口岸,交通、物流和商贸集散枢纽。大力发展中川机场、敦煌机场等国际航空口岸;继续争取打通陆路边境口岸,打造边境特色旅游小镇和商贸口岸,谋划推动与俄白的贸易通道建设。

积极拓展深化国际交流与人文合作。要下大力气把中白工业园、物流产业园和中医药合作项目建设好,打造甘肃参与“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激发省内企业和商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与激情;充分发挥国际友好城市、文化教育交流平台、“一带一路”高效智库联盟等外事交流合作渠道和平台的作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力度。要充分发挥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重点品牌节会的作用,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融合。要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领头企业、领军人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展引会、招才引智,推动形成省市县联动、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甘肃全方位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不断放大文旅业综合效应

王旺祥

甘肃文化旅游业近几年飞速发展,2019年,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应该选择更加高效的对策,努力提升文旅业综合效应。

抢抓重大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面向世界市场,将文化内涵、文化要素挖掘放在首位。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加快文化旅游业的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提质升级的节奏。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紧紧把握国家战略对甘肃的定位,形成文化旅游业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开发、全方位推介、全方位营销基本态势,强化战略支撑、战略定位、战略设计、战略发展,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

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对资源文化内涵挖掘是触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燃点、爆点、增长点和聚焦点的根本。就我省文化旅游资源而言,要重点挖掘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内涵。

补齐基础配套设施短板。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国有、民营银行加大对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景区、景观建设的信贷支持,支持运用PPP模式。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公园、大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极限挑战、工矿体验区、智能体验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集中、集群、一体化、个性化打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成熟前沿技术和工程方案创新构建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景制宜,突出特色,利用优势。积极引入景区第三方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突出甘肃特色和元素,强化甘肃品牌和甘肃标识的植入。

做大做强旗舰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对大型龙头骨干文化旅游企业的规划引导,指导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解决关系企业发展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国有、省属大型龙头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放管服”改革,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的跨界联动发展。支持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集群化、信息化发展,打造有知名度、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企业,走国际化路线,推动企业强势“走出去”。优化环境,培育和扶持民营大型龙头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给予财税、土地、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制造业的新选择新战略

蔡小平 赵昕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其中,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是关键的环节,工业制造业更是支撑引领我省转型发展、进位崛起的决定性因素。考虑到我省制造业的结构特点和转型的客观需要,选择拓存创新的发展战略比较适合甘肃的省情。拓存是指对有发展前途和潜力的工业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创新是指大力发展新兴工业行业。通过拓存创新,既可以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又可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创新要素汇聚,激发实体经济实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明确战略思路,瞄准战略目标。要着力在拓展存量和创新增量上下功夫。拓展存量的重点是传统的和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要在进行“巩固、增强、提升”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上下功夫。创新增量主要是培育先进制造、数据信息、清洁生产等生态产业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合力推动全省制造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紧盯制造业“新四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驱动、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联动、服务部门推动”的新的发展机制,按照“强龙头、补链条、集聚群”要求抓好重点优势产业链,包括有色冶金新材料制造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石化通用装备制造产业链、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数控机床制造产业链、电工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链、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等,加快建立制造业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

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着力培育信息数字产业。以“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庆阳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酒泉云计算中心、三维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形成以甘肃为支点,面向中西亚、南亚及部分东欧国家,服务西北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带动全省数据信息产业大发展。抢抓信息制高点,树立“区块链+工业”思维,实施华天电子汽车电子产品封测技术研发及批量生产项目。

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以企业、园区为主体,以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支撑,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使钢铁、有色冶金、水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建立“三化”推进奖惩机制。研究制定甘肃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认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指标评价体系,对制造业“三化”转型升级专项项目进行奖励,激发工业企业“三化”改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建立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

陈增帅 张婷婷

近年来甘肃以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为抓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陇原大地,努力实现在绿色发展中崛起,对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保证城乡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十四五”时期,我省应该继续将十大生态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选择更加高效的发展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谋划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与十大生态产业发展。要以着重解决好黄河流域水量、水质、水土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河西祁连山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为重点,推进水源涵养治理工程;采取综合生态修复技术治理甘南草原退化,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在原始生态地区,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强化黄河流域干流与支流、水域与陆域的统一管理保护,协调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实施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大方向,将十大生态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推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从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多维度实现智能化、清洁化转变。同时,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等;转变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生态旅游体验、生态科考、生态康养等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又布局合理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探索绿色资产资本化途径。探索新型的“绿色”“生态”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途径,加大对生态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的投融资支持,为相关项目提供运营和风险管理的金融服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明确各类资源的存量、流量,划分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属,试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拓展生态资产向金融资产转化的有效途径。开展绿色认证、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服务,建立多种绿色金融信息交流平台,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渠道和支撑,为缺乏市场的生态服务提供交易平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集成,确立未来生态产业跨界融合、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发展的战略取向。生态产业发展涉及多种技术,如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需要持续开展各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从各区域生态产业发展要求、目前存在的问题、已实施的生态工程,以及需要引进和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推进生态环保方法、技术、装备的集成创新和试验示范,形成先进适用技术库。发挥我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较为成熟的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抢占生态保护技术制高点,有效推动跨界融合、数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

着力实施十大生态产业带动性工程。一是要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投放,全面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确保十大生态产业总体增速和专项产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或单项增加值增速。二是要坚持能源清洁化、电力绿色化方向,推进“水火油气风光核”丝绸之路现代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三是要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实施好“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成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抓好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建设。四是要加快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持续推动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抓好张掖和平凉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2020-04-29 【智库建言】 1 1 甘肃日报 c188138.html 1 立足“十三五” 谋划“十四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