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盘小美
田垄间,农民抢抓农时春播春种;果园里,果农忙着移栽树苗;养殖棚里,防疫员消毒、打疫苗,一丝不苟开展春防工作……春回大地,万物勃发,西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火热场景跃然眼前。
西峰区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根本之策,在持续壮大“东果、南菜、北畜、西游”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瓜菜、花卉、中药材、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的致富门路,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
什社乡武川村地处偏远,当地群众长期以种植甜瓜为生,且以分散种植为主。为壮大甜瓜产业,该村积极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成立庆阳子亦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精准扶贫的入股资金,让贫困户参与分红。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全村种植大棚甜瓜355座。
今年,什社乡整合全乡扶贫到户资金100多万元,对武川村50座甜瓜大棚进行提质改造,并新建72座钢架大棚。“从3月开始建设大棚,建成后承包给种植户,前3年根据每座大棚总费用的8%收取租金,作为合作社入股贫困户的分红金。”武川村党支部书记倪治堂说。
在显胜乡毛寺村、蒲河村,肖金镇纸坊村等地,随处可见瓜农们忙碌的身影。
“这几年,随着环川路通车,我们村的甜瓜好卖了,每座只有4分地的小棚能收入3000元,我靠种瓜脱了贫。”纸坊村村民脱忠仁介绍,去年他家种植6棚甜瓜,收入3万多元,今年种了6棚,预计端午节前可上市。
近年来,西峰区依托川区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建办合作社、技术指导、建设基地等方式,鼓励、扶持当地群众发展甜瓜产业。今年,全区计划种植西甜瓜7000亩。
二
西峰区积极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动员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实现就业增收。
日前,笔者走进后官寨镇马集村金麦穗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刚采挖出来的柴胡整齐堆放在晒场上,40多名村民围坐一起,手脚麻利地修剪枝叶、分拣装袋。
该合作社负责人马立成介绍,他在经营农机的过程中,发现中药材种植效益可观。2018年,马立成流转土地180亩种植柴胡。今年柴胡喜获丰收,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多元。
“这两年柴胡价格一直上涨,目前一公斤干货卖到60多元。”马立成说,今年他将柴胡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可吸纳附近50多名富余劳动力从事施肥、除草、拣拾等工作,为村民带来务工收入1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周边6户村民种起了中药材。
据了解,今年,西峰区推广订单种植,发展中药材1.5万亩。
三
在彭原镇杨坳村村民包财宗家的养殖场,一头头肥硕的育肥猪、母猪在圈舍里休息,防疫人员忙着对猪舍进行消毒,检查生猪的健康状况。
“目前生猪存栏180头,其中母猪16头,一头母猪两年产仔3窝,一窝6到10头,仔猪养殖6个月就能出售,每头纯利润在3000元左右。”包财宗说,这几年,他家的生猪养殖规模一直保持在160至180头,去年共出栏商品猪150头、仔猪130头。
后官寨镇帅堡村、什社乡永丰村也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彭原镇周寨村、董志镇六年村等,正在加快建设“331+”生猪育肥场,生猪产业在越来越多的村庄“落地开花”。
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西峰区通过科技推广、合作社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户养猪,今年该区继续谋划建设3000头种猪繁育场,同时建设正大食品加工厂,形成集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