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4月02日
第11版:读书

【导读】

“攻城式”读书法

王 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是革命奉献的一生,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与书为友,把读书视为“攻城”,把书本上难懂的地方比作敌人的堡垒,主张要坚决攻下来。谢觉哉的“攻城式”读书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谢觉哉认为,读书的第一步要善于运用字典、辞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语句查清弄懂。他十一岁时就读完了《春秋》《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但读《昭明文选》《八铭塾钞能舆集》《小题正鹄》这类书时,他便凭借《康熙字典》扫清“障碍”。他参加革命后,买了一本日文版《列宁主义十二讲》。他不懂日语,却依靠《日汉词典》硬是把这本书啃懂了,认识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枪杆子,没有获得政权。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马列主义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谢觉哉一生注重妥善处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努力做到“以一驭万”。他读书范围非常广泛,主张有重点地读书,要精读和常读有关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一字一句地反复阅读,以做到常读常新。他说:“对于重要的书,必须精读,比如像《毛泽东选集》那样的书,就应选择若干篇,句句读通,过一个时期又读,联系到当前的实际来读,才能受到他的益处。”

谢觉哉认为,在读书过程中要用心,反对“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对于书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本着寻根究底的态度,把不懂的弄懂,不清楚的搞清楚,千万不要似懂非懂甚至不懂装懂。此外,他还提倡读书要“补读”,补读与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指出“读不易,补读更不易”。

在读书过程中,谢觉哉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读书时需要培养和锻炼辨别是非良莠的能力,既要汲取先进正确的思想方法,又要把落后甚至错误的东西及时剔除。他上学时就认真阅读和研究了明末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以及清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张维新变法的论著,开始由朴素的反封建文人逐步向革命的新文化战士转变。

谢觉哉认为善于思考是人的本质,“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于为人”。他将读书、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果把学习与思考割裂,就会在工作实践中“碰钉子”、犯错误。他指出:“不‘学’只‘想’离开实际事物,离开历史经验,‘以感想当政策’,必然大碰钉子,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大碰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谢觉哉把读书比喻为人的生长,从婴儿到成人,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他认为读书可以养心,会在内心自然生长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也会自然产生对知识的敬畏态度。此外,一个人要想学富五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知识方面从无知达到有知,靠的就是日积月累。他从4岁开始熟读古典诗词名著;上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参加革命后尤其爱读马列著作;新中国成立后阅读各类书籍;晚年患病期间,他还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军事文选》及有关资料,毕生自修,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2020-04-02 【导读】 1 1 甘肃日报 c183623.html 1 “攻城式”读书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