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3月26日
第02版:要闻

【一线抗疫群英谱】

听医者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从1月22日陇西县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入住医院就诊,到3月14日最后一例患者治愈出院,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共救治7例新冠肺炎患者。

这期间,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一共投入4批治疗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心怀感动和敬意,听几位亲历者讲述其中的点滴。面前的他们,平凡朴实,讲得风轻云淡,但言语间,能听出“医者仁心”——

文亨军 内三呼吸科主任

我们是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第一治疗梯队,有6名医生、10名护士,就像是一场战争的“排头兵”。

1月22日,全县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潘先生被确诊。第一眼看到他时,能感觉到他的忧愁。其实当时我们医生也是第一次面对新冠肺炎,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做了20多年的感染工作,比别人更了解病毒性肺炎。虽然我也经历了“非典”,但那时是一名医生。现在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担子重,压力大。前两天根本睡不着觉,怕病人出问题,怕医务人员被感染。

记得大年初二,护士王璐璐过生日,她爱人送来一个蛋糕。大家休息时一起给璐璐过了生日,团队相互之间的关爱更加明显,病区中的紧张感也似乎减少了一些。

潘先生刚来时心理压力很大,我在查房时多给他解释病情,相互之间加了微信,多鼓励他,告诉他要吃好睡好,这样免疫力才会增强。治疗一周后,他的病情明显好转。

王尚仁 综合内科主任

2月11日,我们接替了第二梯队。作为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第三治疗梯队队长,当时我的心情忐忑不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诗,用它给自己打气。

我们第三梯队面对的患者是医院接收的第二批新冠肺炎患者。为了更多地了解患者情况,进入病区前,我们和患者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永不言弃”。

这5位患者心理负担比较重,自责、内疚、恐慌,觉得给陇西造成了负担,对不起家乡人民。我们医生和护士一直在安慰——没事的,这不是你们的过错,你们也是受害者,让我们共同面对。

我们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何况陇西就是“药乡”,是出产道地药材的地方。治疗过程还算顺利。但当时我的心里还有一块石头,79岁高龄的王阿姨住进了医院。老人还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最初还出现腹泻、休克,一度意识模糊。老人的基本生活都是在护士们的照料下进行的。我们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省市专家也来医院会诊,提出指导意见。

2月25日,我们梯队半个月的治疗工作暂时结束,进入隔离宿舍,第四梯队接手王阿姨的治疗工作。最终,经过30多天的治疗,王阿姨治愈出院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平时不喝酒的我在隔离宿舍中喝了几杯小酒,觉得真是不容易。当时给儿子打电话:“儿子,爸爸完成任务啦。”大儿子是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

徐丽君 氧疗中心护士长

按照医院安排,我要在2月11日那天开始新冠肺炎患者医护工作。那天早上,老公开车送我上班。到了医院后,我开门下车,头也没回地就往医院走。他也没说什么,后来收到了他的信息——“老婆,我和孩子等你平安回家。”

当天下午5时,我第一次进入新冠肺炎患者病区,心里挺紧张的,穿防护服时,把左手的手套掉在了地上。深吸了一口气,我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做好防护,没事的。”

要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护目镜被雾水模糊了,严重的时候连病房门把手都看不清。有时候给病人扎针,一次没扎好,病人会安慰我们:没事的,不疼,再来一次。

最累人的一项工作是给病区喷洒消毒液。一箱有几十斤,背起来,一手摇一手喷,然后拿浸过消毒液的抹布擦,半小时后再拿清水抹布擦一遍,整个流程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3次。回宿舍后发现肩膀都是红的。

我们也会在劳累中“制造”一些小快乐。小董(护士董艳芳)就是大家的“开心果”,她会和大家聊一聊孩子,讲一些孩子们的趣事。穿上防护服,彼此看不清脸,需要在衣服上写下各自的名字。有一次她在我的防护服上写下“田岷老婆”。就这样,我们的工作不那么紧张、沉闷了。后来,我才知道,小董内心压力也很大,有几天是靠安眠药入睡的。

患者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和我们聊家常。王奶奶总叫我们“小姑娘”,还说“看见你们很亲呢,一点也不担心了”。我们告诉奶奶“您也让我们觉得很‘暖’呀”。

我们第三梯队结束工作进入隔离宿舍后,我从宿舍的窗户正好能看见王奶奶的病房。晚上我总是望一望王奶奶窗户里的灯光,看到灯亮着,就知道奶奶还没出院。奶奶出院的那一天,我感觉这一个月来,终于可以舒心地笑一笑了,是陇西全县的大喜事。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这次疫情,让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尊重。

2020-03-26 【一线抗疫群英谱】 1 1 甘肃日报 c182161.html 1 听医者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