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第06版:综合要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静宁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静宁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接1版)

30余年谋“一果”,历届班子种“一树”

“静宁苹果好,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说,静宁地处北纬35度的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是世界公认的苹果“黄金生产带”。长期以来,静宁苹果以色艳、形正、质脆、味美、耐贮藏运输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静宁县先后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同时,静宁苹果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张国家级名片。2005年以来,静宁苹果已是国内苹果价格的风向标,成为全国价格最高的苹果。

提及县里的苹果发展史,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感慨地说:“静宁苹果能有今日之辉煌,离不开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的持之以恒,可以说是‘30余年谋一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在静宁,很多干部群众亦有同感。30多年来,静宁县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使得静宁苹果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好苹果是管出来的!”李建明说,静宁长期持续注重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先后在24乡镇成立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果农服务。2015年,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成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相继在静宁建立了工作站。2018年8月,甘肃首家苹果院士工作站在静宁成立,并柔性引进了束怀瑞等9名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院士专家。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使得静宁苹果“颜值”更高,品质更优,优果率、商品率大幅提升。

好苹果需要大市场。近年来,静宁县积极参加国内相关大型展会,连续举办静宁苹果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果品畅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2005年以来,依托9户拥有自营出口权的龙头企业,长期向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果品,成为全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大县。此外,县里还注重苹果产业电子商务发展,引资建设了多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县级果品信息发布平台和24乡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开办网点160多家,成功进入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及由省商务厅、淘宝网打造的“特色中国—甘肃馆”,实现网上交易7600万元。

小苹果带来“金山银山”,也造就了绿水青山

2019年秋,为了帮助果农销售苹果,静宁县发起了“万名干部助推电商扶贫行动”公益活动,全县逾1.5万名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以“扶贫大使”的身份在微信朋友圈推销静宁苹果。

“卖苹果不仅仅是果农的事,更是关系全县经济民生的大事。”静宁县网信中心主任魏永牛告诉记者,活动开展以来,县里主要领导率先为静宁苹果代言,通过各种渠道带头推广。广大干部更是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如魏永牛所言,如今,静宁48万干部群众一年到头所有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一棵树”,这棵树就是苹果树。种出好苹果、卖出好价钱,果农高兴、干部高兴、全县人民都高兴。

一树树苹果遍布山野,结出饱满的果实。一个个春华秋实的轮回中,静宁迎来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丰收。一颗颗看似小小的苹果,已在静宁大地聚能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效应:小苹果延伸出巨大产业链——目前,静宁已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苹果产业体系,培育、带动果品相关企业160多家,全县果品年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年加工转化能力12万吨,纸箱年生产能力3.1亿平方米。

小苹果带来“金山银山”,也造就了绿水青山——1986年至今,全县共栽植苹果林101.2万亩,对当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指数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局部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年均蒸发量减少125毫米,湿润度提高13%。至目前,全县年涵养水源量达到2亿吨,年减少水土流失2.4亿吨。

2020-03-23 ——静宁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 1 甘肃日报 c181436.html 1 静宁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