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3月19日
第09版:生态文明

【生态聚焦】

保护好自然资源 守护住绿水青山

——我省扎实推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张掖湿地公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成林

2019年张掖甘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万亩,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图为2019年11月甘州区碱滩镇展开土地平整工作。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成学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省切实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扎实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管好用好自然资源,坚持牢牢守住全省耕地红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有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土地整治 荒山坡变成良田沃野

正是春耕好时节,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村民孙孝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忙活着。“还是梯田好,土地平整,备耕起来轻松些。以前的坡陡地、坡耕地,拉种子、收玉米都得肩背人扛,小型农机压根进不去,种啥都难有好收成。”孙孝感叹道。

不止是定西安定区,我省东部地区一直面临着坡旱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等问题。为此,我省早在2013年就实施了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和田坎、田埂修筑工程,将项目区内的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如今,项目效益日渐凸显,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幅提质变优,曾经的荒山坡地变成了良田沃野。

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稳住粮食生产能力。我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近百万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共安排土地整治资金76.30亿元,实施了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项目。累计完成建设规模362.2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5.69万亩,实现了改善区域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目标。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护利用好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我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2019年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61.77万亩。同时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国家下达2019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1.96万亩,2018年、2019年落实调剂补助资金93.46亿元,全部用于深度贫困县。

筑牢“安全堤”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天气回暖,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近日,省自然资源厅组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排查工作组,对所辖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再次进行全面、彻底排查,切实做好春季冻融期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预防。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群发突发、灾情严重、治理难度大。加之近年来我省夏季暴雨及长期降雨比以往明显增多,特别是白龙江流域、黄河中上游(甘肃段)、祁连山区、河西走廊等地区山洪与地质灾害危害显著增强。据省自然资源厅调查统计,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21.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半数以上。

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省从2014年开始,用5年时间加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内容的469个项目已全面完成。经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工作5年的建设,我省基本消除和控制了绝大多数特大型隐患点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坚持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开发整治、生态环境修复、新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2019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作中央及省级资金向省内“两州一县”及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重点倾斜,安排“两州一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0个;安排18个深度贫困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1个。通过项目实施,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有力地助推了我省精准扶贫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树立生态屏障 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3月10日,省政府国资委、省自然资源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与14家省属企业负责人汇聚一堂,就当前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深入交流,主要商讨的主题是: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在复工复产、项目推进中,绝对不能逾越生态红线!

如何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这是甘肃必须答好的历史命题和时代课题。

我省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体系,稳步推进保护地内矿业权退出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2019年,我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持证矿业权以及历史遗留无主探采矿点(坑、硐、槽)退出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结合“绿盾”行动开展,推进全省各级各类保护地内矿业权的清理退出与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各级各类保护地内536宗矿业权(不含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退出462宗。

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在肃南县、古浪县展开祁连山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在白银市、临夏州、甘南州开展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20家矿山企业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5个地质勘查项目纳入全国第一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名录。

面对甘肃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现实矛盾多、财政投入少的现状,我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去年首次与甘肃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酒泉市瓜州县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逐步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修复机制,进一步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20-03-19 ——我省扎实推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生态聚焦】 1 1 甘肃日报 c180942.html 1 保护好自然资源 守护住绿水青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