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佩
核心提示
中国人喝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大家都知道茶叶的保健功效有很多:抗癌、保护心血管等,因而很多人喜欢喝茶养生,春季喝茶更可以解春困,去火养肝,提高记忆力,助阳气生发等,所以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很多人都手捧一盏春茶,感受春的生机盎然。但是对于茶,你真的喝对了吗?
早春宜饮
花茶、红茶
早春时节,气温仍比较低,所以还有寒气袭人的感觉。在这个季节,人体体内营养物质消耗比较大,能量储存也是一年中的最低点。
春天万物复苏,人却容易犯困,此时若沏上一杯浓郁芬芳、清香爽口的花茶或红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清除睡意,还有助于散发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
仲春宜饮
花茶、红茶,食山野菜
仲春,天气因冷、热空气往返交汇,雨水较多,时阴时晴,时雨时风,故有春雨绵绵、清明时节雨纷纷之说。《千金方》中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所以仲春选用大枣、山药、蜂蜜来滋补脾胃,减少过酸、过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此时仍宜饮花茶、红茶。
晚春宜饮
绿茶、生茶
此时,春夏交换的时间,气温开始偏热,饮食上应该选择凉而清淡的为宜。
在《饮食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所以要选择绿豆汤、酸梅汤、绿茶、生茶之类的食物,以防止体内积热。此时适宜饮绿茶、生茶,绿茶、生茶清热,强心止渴。
春季饮茶误区
春季喝茶虽然养生,但一些春季饮茶的误区需要格外注意,否则,非但不养生,反而有损健康。
误区一
茶越新鲜越好
从营养角度来讲,新茶叶的营养并不是最好的。
新茶是指采摘下来不足一个月的茶叶,这些茶叶因为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有些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饮后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新茶刺激到人的胃黏膜容易诱发胃病等不舒服的反应。所以少喝新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误区二
饭后喝茶最好
饭后马上喝茶易使茶叶中的茶多酚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产生络合反应,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
误区三
茶能醒酒
喝茶能加速体内酒精的分解,这种加速分解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喝了酒不能饮茶,尤其浓茶。喝了茶也别喝酒。
误区四
睡前喝茶
睡前喝茶影响睡眠,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并且利尿,上厕所次数增多也会影响睡眠。
误区五
茶叶要洗,头泡茶不能喝
头泡茶是否能喝取决于你喝的是什么茶。像优质的绿茶就不用洗,洗茶反而浪费了茶的精华,其他茶都应该洗。
误区六
泡茶要用沸水
不是所有的茶叶都适合沸水,过热的水易使绿茶的茶汤鲜爽味下降。
误区七
泡茶盖盖味道香
泡花茶和乌龙茶时盖盖较易泡出茶香,泡绿茶时盖盖反而会影响到香气的纯正。
误区八
用纸杯泡茶
纸杯内壁有一层蜡,蜡溶解后会影响到茶的味道,如果杯子质量太差,还有可能影响健康。
误区九
喝茶后嚼茶渣助养生
茶渣中可能含有微量的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以及水不溶性农药,不建议食用。
相关链接:
头采茶、头春茶、明前茶、雨前茶
头采茶
指的是茶园在开春以后,对极少量的、已经达到采摘标准的芽叶的第一次采摘。所以说,头采茶属于头春茶,但又比头春茶的范围小得多。因为数量极少,用来筛选的范围就很小,所以头采茶被用来试制成头一波春茶,品质却不一定是头春里最好的,大可不必盲目地追求头采茶。
头春茶
第一波春天采摘的茶叶,只要是开年的第一次采摘,就都是头春茶。对于中国的名优茶来说,头春茶都代表的是最高品质。但即使是头春茶,不同种类的茶叶采摘时间也不一样。
绿茶头春茶时间一般可以从2月延至3月,比如四川宜宾在2月中旬开始采摘,温州永嘉乌牛早品种在二月中下旬开始采摘,福鼎白茶一般三月初采摘,江北茶区往往在清明前后采摘。而一些高海拔茶区,头春茶的采摘时间更晚。
明前茶
在清明节前采制成的茶叶。茶树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养,本身物质含量就较丰富,再加上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发芽数量不仅有限且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故坊间也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简单点说,明前茶本身质量不错,偏偏量少,上市时间又早,所以对消费者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雨前茶
在谷雨前采制成的茶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需要注意的是,这“明前”、“雨前”的概念,只对江浙皖这一带的茶区最有意义。南边像云南,北边如山东,都不会有明前、雨前的概念。山东的绿茶茶园,有些清明时还未发芽;而云南茶区到了清明节气,那已经是绿叶满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