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静,听不到一丝喧闹。病房里只有患者睡着后发出的轻微呼吸声和监测体征仪器运行的声音。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透过满是雾气的防护眼罩,周海燕从同样寂静的走廊缓缓走来,轻轻地推开房门。
测量体温、查看血压、检查设备……一系列动作娴熟且专业,只是有些缓慢。
也不是不想快起来,实在是快不了。穿上防护服已经3个多小时了,周海燕被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身体开始发僵,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变得机械起来。哪怕是查看仪表上一个简单的数据,也要努力看“透”被水雾模糊了的眼罩。
周海燕是兰州市肺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长。她所工作的地方是医院隔离病区——一幢严格控制出入的独栋大楼。
大楼是2003年“非典”后建成的,是专门应对烈性传染病的病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里已累计收治了28名兰州市的确诊病例,成为兰州战“疫”的核心地带。
与病毒赛跑
这是一幢4层的大楼。一层发热门诊,二层隔离留观病房,三层是确诊病例的治疗区,四层集中收治着重症患者。周海燕负责的是二层和三层,她的同事,另一名感染科的护士长张正娟负责重症的护理工作。
“我们刚刚布置好大楼,就遇到了第一例疑似病例。”见到周海燕时是2月14日,她刚刚结束为期14天的隔离留观。回忆起20多天前的那一刻,周海燕发自内心地对医院的提早行动表示庆幸。
那一天是1月21日。
上午,医院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防控新冠肺炎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对诊疗流程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此前一天,医院刚刚组织医护人员把感染科所在大楼里的100多名普通患者搬到其他病区,将大楼清空,开辟了专门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区,准备收治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患者。
再之前的几天,医院连续几次对疫情防控进行了紧急部署,制定应急预案和就诊流程,并通知取消春节休假,全员进入战备状态。
“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最初并没有太多担心,但看到院领导严阵以待的样子,大家开始明白,这次疫情并不那么简单。”周海燕说,于是所有医护人员都有了“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抓紧时间进行备战。
下午,医院组织人员从分诊到发热门诊,以及各个就诊环节,进行了全流程的模拟,现场查漏补缺。
“刚刚结束没一会儿,患者就来了。”周海燕说,整个前期工作就像是为这位患者量身定做的一样。
这是一名42岁吴姓男子,今年1月11日,曾赴湖南、江西,并与武汉方面的人员同桌就餐,1月18日返兰第二天便出现发热症状。在家连续口服4天药物后,他来到兰州市肺科医院。
从症状到流行病学史,吴某某都高度疑似,这引起所有医护人员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进行血液检测、拍摄肺部CT、采集咽拭子标本……一切工作按序展开。
1月23日,省上检验结果显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月24日,经国家病控部门复核,吴某某被确诊为甘肃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兰州市肺科医院正式进入战“疫”时间。
甘肃第一例
“他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例实际病例,也是全甘肃第一例。怎么治?能否治愈?关系到甘肃救治工作的开局。”兰州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医院专家组首席专家王建云说,大家压力蛮大的,医院精锐全出。
参照国家诊疗方案,兰州市肺科医院的医护人员按照医院既定的救治预案,全力对吴某某开始救治。
对病人的治疗要经过4轮专家会诊。第一轮是医院的专家团队会诊。
兰州市肺科医院是一家治疗传染病的专科医院,作为甘肃传染病防治的前哨,这家医院曾在非典、甲流等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治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并锻炼出一支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
王建云等医院专家团队对吴某某会诊后,医院马上邀请市级、省级专家团队进行了第二、第三轮会诊,确定了西医治疗方法。
“省上的主要专家都参与进来了,汇集了大家的智慧。”王建云说,谁都清楚,此战决不能败。
与前3轮并行的是中医专家会诊,这也充分体现了救治方案的“甘肃特色”。
甘肃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兰州市肺科医院在收治吴某某前就明确提出要中西医双管齐下,协同救治患者。
患者在隔离区,无法面对面号脉看相。医院就通过视频,让专家远程查看舌苔,与患者交流沟通。确定了中医方子,医院中药房马上抓药煎制,交给病区。
每一个人,每一份力量,都加入到救治过程当中。
经历了逐步加重的过程,几天后,吴某某的症状出现缓解,身体开始渐渐康复。
“这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踩下刹车后,不会一下停住,需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完全停下。”王建云说,我们在努力让这段距离缩短。
2月2日下午6时,历时13天后,吴某某终于走出隔离病区,治愈出院。那一天,兰州市肺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都非常激动。
“祝贺,希望您能尽快完全恢复。”给吴某某送上了一束鲜花以及衷心的祝福。
现场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是胜利,更是信心。
医者的眼泪
第一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了,救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却愈发严峻。
治疗吴某某期间,兰州市肺科医院又相继收治了另外12名确诊病例,其中部分患者已到重症阶段。
“到了重症阶段,病人的很多身体机能都会退化,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症。”宋涓涓说。
宋涓涓,兰州市肺科医院医务科科长。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作为医院专家组成员之一,她也决心进入隔离病区直接参与救治工作,但没有获得批准。医院需要她在外围做好各种医疗资源的统筹协调工作。
“你是调度官,担子更重。”医院主要负责人对她说。
没到隔离病区并不意味着就不清楚患者的病情。每天从早到晚,宋涓涓都要对每一位患者情况进行跟进了解,及时上报。
“经常加班到一两点,早上7点前就要赶到医院。”宋涓涓强调,疫情发生后,所有行政人员都是这样的节奏。
战胜疫情,靠集体的力量。这场与病毒的赛跑中,兰州市肺科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加倍努力。
隔离病区防护非常严密,医护人员不允许外出,外面的家属禁止入内。医护人员吃住都在大楼洁净区的宿舍内,工作时要进入病区,需做好层层防护,经过3道缓冲区。
为了尽可能让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兰州市将医护人员分成了多个梯队,交替进入病区。
“一个梯队在里面工作7天,然后由下一个梯队上,出来的梯队需在宾馆隔离观察14天才能外出。”宋涓涓说,每一个确诊患者都有专门的医护团队照料,随着患者越来越多,医护力量紧缺,一些医护人员便主动要求在里面坚持14天。
少了家属照料,穿着厚重隔离服的护士便成了“多面手”,除了打针、输液、做血气分析、测量生命体征,还要给患者端水、送饭,清理病区所有垃圾,一些重症病人大小便也要由护士协助。
由于过于劳累,身着防护服的护士李婷晕倒在值班室。醒来后,她二话不说,坚决要求继续战斗。
因长时间输液,一名77岁的老奶奶胳膊发麻,负责看护的护士一有时间就到病床前轮流给这位患者做按摩。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医者的仁心给患者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