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3月04日
第09版:综合要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稳稳的幸福

——东乡县广河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帮扶工作见闻

(接1版)东乡县6个楼房安置点共有劳动力7669人,已完成各类培训1215人,输转就业3329人。

广河县根据搬迁群众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建立劳务档案,通过“资产收益扶持一批、规模养殖带动一批、服务就业解决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光伏扶贫发展一批”的思路,分类抓好后续扶持,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分类施策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

搬得出是手段,能脱贫和逐步能致富是目的。

对于青壮劳动力而言,就业渠道相对较宽,那么如何解决50岁以上人群的就业问题呢?

今年58岁的马国忠从山大沟深的东乡县龙泉乡拱北湾村搬迁而来,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身着一身蓝色保安服,双眼紧盯着安置区小区入口,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哪能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马国忠口中的好日子就从搬出山沟沟开始,自己在社区帮助下找到一份保安的公益性岗位,月收入1500元,老伴在雨伞扶贫车间上班,儿子在兰州打工,不久前,儿媳妇又在社区办事大厅的务工报名处登记,准备在即将竣工的毛纺厂扶贫车间上班,“生活充实了,钱袋也鼓起来了,能不幸福吗?”马国忠笑呵呵地说。

“我们在安置区积极开发保洁、绿化、保安、门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外出务工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就业。”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介绍,通过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同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每户至少2人实现就业。

东乡县和广河县积极发动政府投资项目承建单位,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就业。按照“易地搬迁实施到哪里,扶贫车间跟进到哪里”的思路,加大扶贫车间规范运营力度,更多吸纳搬迁家庭妇女就业。目前,东乡县已在县城南区、达板镇等大型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5个,吸纳799名妇女搬迁就业;广河县在三甲集和县城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11个,让搬迁下来的妇女劳动力从事小型加工,已累计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140人。

同时,紧盯市场和群众意愿,以牛肉拉面、电焊、瓦工、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热门工种为重点,采取分散或集中培训模式,做到18-45周岁有需求的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落实务工奖补政策、现场招聘、入户动员等方式,加大组织输转和订单输转力度,努力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稳定输出1人。

据了解,两县还积极引导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业。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安置区预留生产经营场地、开辟专门区域,对有创业意愿的搬迁户优先落实摊位,通过限期免费或低价租赁等方式,鼓励支持搬迁户创业增收。

健全配套 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2月24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带队赴临夏州东乡县和广河县,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防疫工作、产业就业帮扶措施落实、安置点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督导时这样表示。

据介绍,东乡县“十三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城镇楼房安置1.6万人,比例达到57%。该县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优化入住环境、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重要方面,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安置点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大厅里配备了警务室,提供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所有楼房安置区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索南镇城南社区工作组组长张翼萍说。同时,引进有资质的物业公司提供专业化管理服务,物业费用实行“免二减三”:搬迁群众入住后2年内免除费用,后三年费用减半。

广河县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在城关镇大杨家和三甲集镇康家集中安置点择优确定6家物业公司入驻,全面负责小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维护等,对特殊困难户给予一定的物业管理补助,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在保质保量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打好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组合拳”,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就业、社区融入等后续扶持工作上来,找准差距,补齐短板,进一步巩固提升工作成效,确保“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圆满收官。

2020-03-04 ——东乡县广河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帮扶工作见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 1 甘肃日报 c177520.html 1 稳稳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