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春节临近,一场降雪带来团圆前的宁静,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旁的马铃薯产业园里,依然忙碌非凡。
“日子不一样喽,喝着洮河水,住进新房子,有了好工作……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园区打一天工赚一份钱。”正在分选马铃薯原原种的村民马桂兰,脸上满是笑容。对她而言,新的变化让这个春节比往年更让人期待。
从吃水愁到喝上清澈的洮河水,从旧土房到易地搬迁点的新住房,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这么多的变化,都是因水而起。
香泉镇所在的定西市安定区属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长期以来被一个“水”字扼住了发展的咽喉。
有多么不易,就有多么渴望。上世纪50年代,甘肃开启了引洮河水解陇中渴的探索,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一次次跌倒后不忘梦想……
2013年2月3日,在引洮供水工程进入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跨越艰难险阻,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及天水城区300多万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工程发挥出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汩汩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黄土地的发展活力。香泉镇打造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就是基于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实施。
“没有水,企业的生产成本太高了。”产业园区技术负责人邓世平介绍,洮河水来了,短短几年产业园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马铃薯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粒、出口1000万粒,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有水可立家,有水能兴业。告别了“十年九旱”的面貌,受益区迎来了另一番新模样——30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彻底保障,19万多亩的旱地变身水浇地,特色产业不断发展,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受益区发生新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工程管理部门为管理好、运行好这一民生工程做出的种种努力。
1月17日,小年夜,位于定西市的省引洮建设管理局调度中心里灯火通明,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的值守。据了解,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调度中心可以一览引洮工程总干渠、干渠、支渠以及各县区水厂的图像和数据采集,实现闸控、水情、安全监测、动环综合监测,以及闸门、动环等设备的远程控制。
因此,保障300多万群众的稳定供水,调度中心是极为重要的关口。“春节期间用水量大,这里的工作就越重,责任就越大。”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工程二处处长袁福永说,“通过各水厂流量的实时监控,调度中心可以预估用水量,远程控制调节远在百公里之外的九甸峡供水总闸门。”
为确保正常稳定供水,需要多重保障。袁福永说,除了调度中心,供电、看管关键闸门都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遇上突发情况,可以手动控制闸门调节水量,保证供水正常。
发展的道路永无止境。1月10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通过了由省水利厅组织的工程验收,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与此同时也开启新的发展篇章。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将以竣工验收为契机,科学谋划发展方向,突出“民生为上”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引导受益区把水用好,为促进我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