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大雪”节气一过,农村就进入了冬闲时节。而今年在古城灵台,却很难见到悠闲“度冬”的村民。已经脱贫的他们,劲头依然不减,仍在忙着增收,忙着“充电”,处处呈现出“冬闲人不闲”的景象。
室外寒风凛冽,而中台镇的甘肃金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孢菇立体生产车间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菌菇架上白生生的双孢菇长势正好。采菇女工来回穿梭,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亚军介绍,该企业是灵台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智能化生产企业,常年可吸纳劳动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到2300元,是县上重点培育的劳务基地之一。
而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为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转移,灵台县不断拓展“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全县年就近输转劳动力达到1.6万人次,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创办扶贫车间22家,让49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随着苹果产业在灵台的逐步发展壮大,以苹果种植、储藏、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门路。
灵台县绿源产业扶贫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成的万吨气调库分拣车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20多名女工正在麻利地装箱套袋,西屯镇大王村村民龚永梅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以往入冬,我们不是在家里睡觉看电视,就是互相串门聊天。现在不一样了,只需给劳务公司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门口找个挣钱的活。”
在什字镇饮马咀村手套加工车间里,帮扶队员邹平吉正在检查手套的质量。他说,村里新建成的手套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两个扶贫车间,让村里十几名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
中午时分,天气晴好。在什字镇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口,记者见到许多手提小凳子的村民,打听得知,当天公司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前来讲授矮砧密植苹果栽培技术,听到消息的村民早早来到这里,目的就是能听听专家讲课。据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讲,当天的培训课是他们专门为在公司务工的骨干员工组织的,原计划培训50人,没想到一下来了100多人。
养殖业,已然成为助农增收的另一个强势产业。“忙得很!”这是朝那镇绿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饲养员王补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记者见到他时,刚刚清理完圈舍的他正忙着和同事一道给牛添饲料,“加这一趟饲料四个棚下来得一个多小时,过一阵还得喂水,晚上繁育棚还得值班……”他告诉记者,虽然忙,但看着牛长得好,有钱挣,很开心。
据了解,灵台县着眼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推动产业扩张规模、延链补链、深度融合,去年新建改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6处,选育“平凉红牛”核心种群2处,完成黄改冻配4万头,全县牛出栏量达到5.1万头。果产业大力推广“四新”模式,新植果园2.2万亩,挂果园达到16.2万亩。产业的发展,让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2019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40元,同比增长10.2%。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