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同一片大漠,同一座石窟。76年间,一代代“莫高窟人”勇担重任,守护千年瑰宝,曾经的疮痍之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开放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他们隐居大漠,心如磐石;他们奉献出韶华,无愧于时代。
这是奔赴的故事。常书鸿从法国巴黎而来,为“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而来,她坚信“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敦煌学也应该中国人来做”,一封自荐信也让赵声良从北师大来到敦煌。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因他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忍丝路明珠埋没于历史的尘埃。
这是坚守的故事。白水煮面就是待客的伙食,老鼠窜上床头也是常事,直至上世纪80年代莫高窟才通上电。就算今天,快递也没法直接送到离城20多公里的敦煌研究院。回忆过去,人们惊诧于“莫高窟人”如何历经艰辛开辟创业路,可亲历者却说,大家一心做事,没去想过苦不苦。
这是奋进的故事。洞窟坍塌损毁时,他们徒手清沙,修筑围墙。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埋头勤学,终于在敦煌学研究上扬眉吐气。“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他们以文交心,与沿线国家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当人们文化需求高涨时,他们脑洞大开,让敦煌文化在手机方寸屏幕上绽放新姿。
时代需要“莫高窟人”。只有不畏艰苦,学问才能做得透、事业才能做得好。只有胸怀大志,才能抓住最紧要问题,在历史的长廊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生命力,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人心中扎根开花。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时代呼唤更多“莫高窟人”,期待他们抽丝剥茧,更好讲述悠悠5000多年历史中的生动故事,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时代呼唤更多“莫高窟人”,使中华文化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创新发展,充满自信地走向伟大复兴。 (新华社兰州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