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1月14日
第09版:理论

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沈兴国

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方式,金融产品日益增多,金融服务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为脱贫攻坚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农村金融基础建设仍然滞后,金融机构与“三农”和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抵质押物和担保缺少,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金融风险防范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必须继续深化城乡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突破农村金融服务瓶颈的方式方法,大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级和水平,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建立全省金融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通金融机构和城乡之间信息“鸿沟”。由政府金融主管部门牵头,在现有银行、税务、司法信息链接基础上,整合建设、交通、国土、民政、电力、水务、房产、市政等多个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全省金融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横向把征信系统、信用惩戒系统、工商异常管理系统等有机衔接,纵向把政府税收数据、动产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工商数据、行政司法数据、婚姻家庭数据等进行融通,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查清贷款申请人资产状况把控融资风险,解决贷款关键信息评估难的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同时,为省内外各类经营主体跨区域土地流转以及投资兴办合作社、扶贫车间、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降低银企对接成本,促进支农支小。

二是加快建立县级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中心,打通民企和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绿色通道。设立专门的县级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中心,将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业务窗口统一管理,开展征信查询、政策服务、融资服务、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模式,线上开通房产抵押办理、税务收据出具,银行担保业务等绿色通道提速增效,并由农村合作社、扶贫车间、小微企业线上发布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根据融资需求迅速对接、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实现银企有效对接。线下由金融机构为“三农”企业推行个性化融资方案,量身定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相匹配的融资产品。建立银行、企业、担保、保险、政府五方面按比例分担风险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农地、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抵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加快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建设,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1公里。促进银行、保险机构下沉入村,按照“七有”目标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室,逐步办理银行保险类业务,农业保险、“两费”收缴、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工作。将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人员纳入乡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按月给予补贴,并同代办银行保险机构签订协议,由银行、保险机构按办理业务量计价付酬。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人员业务素质,普及手机APP信贷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能力,构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为群众开展安全便捷金融服务。

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按照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社会的思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扩大信用村信用户覆盖面,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的利用力度,完善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完善失信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同时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提高村民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作者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20-01-14 1 1 甘肃日报 c169671.html 1 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