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1月03日
第02版:要闻

贫困户的“好亲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2019年10月7日,秋日的黄昏,下乡返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辆坠江事故,夺走了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年仅34岁的生命。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座城,含泪送别一个人。

10月10日,张小娟的追悼会,在舟曲县殡仪馆举行。殡仪馆里里外外,被前来悼念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

这一天,这座白龙江畔的小县城,沉浸在一片悲伤中。

峰迭镇水泉村的脱贫户桑建邦早早地扛着花圈赶到了殡仪馆。回想起张小娟,这位朴实憨厚的藏族汉子忍不住泪湿眼眶。

桑建邦的父亲因病常年卧床,加之孩子尚小,夫妇二人只能靠在村里打零工和亲戚接济过日子。2017年,张小娟得知这个情况后经常去他们家,动员他们夫妇“搞点产业,稳定提高收入”。桑建邦和同村几户贫困户虽然家在平川,但种的地全在半山腰。由于山坡很陡,汽车无法直接到达,张小娟每次都要徒步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地里,现场查看收成、对症把脉。

“在小娟的引导下,我和同村的几户贫困户成立了养殖山鸡的合作社。之后,小娟一次次地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如今我们已经养了上千只鸡,去年每户平均收入四五万元。贫困户的‘帽子’摘下来了,可是她却再也回不来了。”桑建邦表示,一定要把养殖场办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我想这是小娟最愿意看到的”。

闻讯后,江盘乡脱贫户冯万顺专程赶来殡仪馆为张小娟送行。

冯万顺的女儿患有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张小娟主动找上门来,帮助联系医院给孩子看病,并鼓励冯万顺的妻子李海霞学会了拉面技术;2018年8月,张小娟入户时,发现他家院子因地基下沉出现裂缝,立刻与有关单位衔接,落实资金、硬化院落;由于不懂种植技术,他家2亩多的核桃树产量总上不去,张小娟多次从县里农业技术推广站请来技术员,上门指导,如今核桃树长势良好……

“张主任不像干部,更像我的亲人,我们家大大小小的困难她都看在眼里、帮到点上,这么好的人咋走得这么早呀……”说着说着,冯万顺忍不住哭出声来。

10月11日清晨,秋风如泣,山野无声。出殡的队伍从舟曲县城通过,沿途上千名自发前来为她送行的群众,沿街边站立,手里举着悼念的布幅——“你不认识我,我却记住了你”“送别小娟”“小娟姐一路走好”……

因为心里装着群众,张小娟自然而然地就把群众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城关镇西半山村村民杨许舂因做心脏手术负债,两个孩子也不得不辍学。张小娟主动上门帮他办理大病救助等手续,使两个孩子重返校园。

立节镇立节村村民杨瓜海身体残疾,和8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脱贫难度较大。张小娟每次到立节镇下乡,都要去杨瓜海家看看。“这个娃娃就像我们家的亲戚一样,经常来家里和我们拉家常,还为我们宣传政策、打扫院子、干农活。”杨瓜海的母亲说。

……

翻开张小娟留在办公室的一本本工作日记,从头到尾,找不出一句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笔笔给群众解决问题的记载——“立节镇立节村入户:杨喜红,有一个二本学生,一般贫困户,但有雨露计划;杨瓜海,家有老人,致贫原因为缺技术,下一步要落实培训计划……”

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挨家挨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公仆情怀。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是张小娟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留言。扶贫未竟,壮志未酬。这句留言更像一种寄托和勉励,激励着更多人勇敢担当、接续奋斗。

“她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民族地区,奉献给了扶贫事业,是新时代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直接体现和党员榜样。”张小娟的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作出这样的评价。

2020-01-03 1 1 甘肃日报 c168023.html 1 贫困户的“好亲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