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27日
第01版:要闻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本报评论员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大计。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总书记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美好明天澎湃而去。古老的母亲河,在新时代迎来重大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开启大江大河“大治时代”,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篇章。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盛世期盼,积蓄着民族复兴的洪荒伟力。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沿黄各省区正迅速行动起来,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从流域功能定位出发,科学规划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讲好“黄河故事”,凝聚“黄河力量”,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2019年9月底,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在全国率先启动“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此次采访,不仅涵盖甘肃相关市州,而且涉足沿黄其他省区,总行程达2万多公里,刊发稿件2.6万多篇,阅读总量超过千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从甘南草原到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历时3个月的主题采访,既是一次“宣传”之行,也是一次“取经”之旅。沿着生态黄河、经济黄河、民生黄河、文化黄河的发展脉络,采访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生动呈现,详细报道了沿黄省区保护和治理黄河的具体实践,深刻揭示了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经验,极大激励了甘肃广大干部开拓奋进、让黄河造福人民的决心和干劲。

这也是一次极其难忘的采访经历。壮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艰辛的治河历程、不屈的奋斗精神,激昂的时代强音、巨大的发展变迁,撞击着每一位采访者的心灵,也撞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黄河,犹如伟大的书者,每一处笔迹都气象万千。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这条浩荡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蜿蜒东流,最后注入渤海。她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途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总长5464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早在远古年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炎黄二帝的传说,也产生于此。自夏、商、周,至隋、唐、宋,诸多封建王朝均在这里建都。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流域。从先秦典籍到汉赋、唐诗、宋词,这片土地见证了璀璨的文化结晶。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农学、水利、医药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很多都从这里诞生。

滔滔黄河,既是波澜壮阔的地理之河,也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之河。她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穿越沧桑岁月,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今天,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流域省份总人口4.2亿,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粮食和肉类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此外,黄河流域属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区域。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却也是灾害频繁的“忧患河”。因为挟带了大量泥沙,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

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发生较大改道26次,北到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波及范围25万平方公里。特别是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一路南下侵夺淮河河道,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江淮地区长年洪水肆虐。史书记载,“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东坝头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黄河夺淮的局面才终于结束。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等问题,堪称世界之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春秋战国,黄河下游便普遍修筑堤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河防工程也达到相当规模。北宋年间,对黄河河情、水情有了更深认识,治河技术不断创新。明代以后,治河机构渐趋完备,下游河务纳入统一管理。明末清初,治河水平更有长足进步,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治河名臣,取得了卓越的治绩。    (转2版)

2019-12-27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 1 甘肃日报 c166239.html 1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