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23日
第01版:要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

文化扶贫,凸显经济社会双重效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李江华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短期增收与夯实发展后劲相结合……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文旅系统职能优势,多措并举,着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既扶志,又扶智,用文化为精准扶贫注入“精神之钙”,已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文化产业促增收

景爱琴,是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妇女,凭借着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开办了定西市艺梅民间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帮助80多名失业青年和村民创业,累计培训剪纸技艺9000多人次,剪纸作品销售全国各地,每年帮助贫困妇女创收100多万元。

景爱琴是把“非遗变现”的典型,更是我省扶持贫困地区文化能人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文旅部门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争取中央资金250万元、省级财政支持900多万元,扶持贫困地区近40多个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族独特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传统工艺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水平,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文化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时,采取举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论坛、甘肃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果展、香包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和皮影艺术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赴境外开展甘肃省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展演会等措施,大力宣传甘肃民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保障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文化产品生产有订单、市场有销路、价格有保障。

截至目前,庆阳香包、临夏砖雕、东乡族的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唐卡、洮砚制作技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正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200多个文化企业年均生产的900多万件创新产品,远销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庆阳市还与国内外企业签订了366.17亿元的文化产品销售协议。

扶持非遗工坊扩就业

甘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陇剧、秦腔、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庆阳唢吶、秦安小曲、藏族民歌等6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省26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万余条……

俏影弄千姿,花开正艳时。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我省积极谋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激发非遗事业薪火相传的新活力、非遗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绣制、会宁剪纸和兰州刻葫芦惊艳全场,深受参会嘉宾喜爱。

8月22日,在济南举行的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旅项目产品推介会上,来自甘肃7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145款500多件非遗产品,齐齐亮相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展示展销,很是“吸睛”。

“近年来,我省通过各种途径已建设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吸纳就业47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极大地拓宽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书勇介绍说,我省充分发挥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优势,(转5版)

2019-12-23 【脱贫攻坚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165353.html 1 文化扶贫,凸显经济社会双重效应 /enpproperty-->